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14年全市民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的科学指导下,以“现代民政”建设为核心,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把握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全市民政事业打开了崭新局面。
一、2014年主要工作
(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圆满“收官”---聚焦反对“四风”,扎实完成“规定动作”,出色做好“自选动作”,活动成效显著。
第一阶段---周密规划,学习教育“严肃活泼”。以彰显民政特色“博爱民政,倾听你的声音,温暖你的梦想”活动主题为指引,积极开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三本必读教材的理论学习,辅以“三问三观”征文、革命英烈绩点等实践学习,进一步坚定了为民服务的理念。通过召开座谈、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征集共收集意见建议23条,涉及工作服务态度、机关文化建设、青年干部培养、老龄工作、城市社区建设、福利企业职工培训管理等六大类,其中收集到金点子5条,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第二阶段---严字当头,查摆问题“真抓实干”一是通过谈心谈话传递心声。严格落实 “三谈三不谈两防止”的要求,班子成员之间开展了一轮透彻的谈心,班子成员和分管科室负责人谈话20余次,谈话双方谈通了思想、谈透了问题,也交流了意见、增进了感情。二是通过剖析查问题找原因。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民心民声、先辈先进“四面镜子”,领导干部自我反思、自我画像,认真撰写班子及个人对照检查材料,查找班子“四风”问题12条,个人“四风”问题69条,并逐一列举“四风”表现,深入剖析思想根源,认真制定整改措施。三是通过民主生活会开诚布公谈问题。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辣味”浓厚,深入透彻揭开短板,“真枪实弹”提出批评,相互提意见25条,达到了“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的目的,使大家真正经历了一次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实现了触及灵魂和促进团结相统一。第三阶段---有的放矢,整改落实“点中穴位”。一是实施“专题包案”。成立了7个群众意见处置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党委委员主持、一个支部牵头、若干党员参与,对收集到的群众意见进行“网格化”专题承包管理,专题小组对分配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判后,提出具体整改举措,承办结果提交局党委研究,落实整改。二是制定“整改路线图”。根据查找出的问题,制定班子整改措施13条、个人整改措施53条,出台作风建设、社区减负等六项专项整治方案。通过“悉心号脉”和“精心开方”,共落实跨部门“首问负责”、行政审批时限提速等整改任务80%,有效根治了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各类“四风”问题。
(二)社会救助从“单一型”向“联合型”推进---“立体式”特困群众救助荣获江苏农业农村政策创新成果奖;乡镇“一门受理”平台全面建立;“救急难”试点在我市全面铺开。
2014年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亮点纷呈”,为全市困难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救助服务:特困群众救助政策:以特困群众基本需求为基础,多部门组合出拳,主动出击对全市180户特困群众进行包括“生活、住房、教育、医疗、生产”等五大类20项内容的 “全方位、立体式”救助,为他们筑起一道保障墙。目前除教育救助外,其他各类救助已经实施到位。“一门受理”平台:以现有乡镇政府办事大厅、综合性服务窗口为基础、10个乡镇均建立了社会救助申请“一门受理平台”,专人负责受理,确保了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刑事被害人联合救助政策:与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刑事被害人联合救助的实施办法》,对因严重暴力犯罪造成严重伤残,无法得到及时赔偿或者其他社会救助,导致生活严重困难的刑事被害人或者家庭成员给予2000元至10000元的救助。“救急难”工作机制:实施救助早干预,以村为单位,对困难群众进行排查、分类,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变被动求助为主动救助,今年以来共主动新增低保91户、219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1户。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建立了由民政部门牵头,教育、卫生、人社、住建等部门配合的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完善相关程序,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确保各部门救助工作的衔接。此外:全市安排慈善救助金1318万元用于助学、助困、助老等项目;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比例,即由原来的60%提高到65%,年度个人累计救助最高限额从3万元提高到3.5万元,发放医疗救助金313万元,受益群众2.8万余人次;1-10月为全市6000余户低保家庭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740万元。
(三)社会福利体系以“普惠”为基本导向---社会福利提标增面,福彩销售重攀高位,年内有望冲击历史最高销售额。
2014年各项社会福利提标增面:一是困境儿童方面。从今年1月1日起,我市散居孤儿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750元提高到840元,机构养育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260元提高到1400元,今年共新增孤儿9人,退出孤儿保障23人,截至目前共发放孤儿保障金158.76万元;溧阳市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正式挂牌,化解了多年来儿童帮扶机构缺失、困境儿童权益得不到维护的难题;二是社会化养老方面。全市100岁以上老人老年补贴从600元每人每月提高到1000元每人每月,补助标准直追苏锡等城市。公办养老方面:市社会福利中心建设项目力争12月底前竣工并投入使用。民办方面:实现天颐谷生态养生养老中心项目开工建设、天目湖瑞芝生态老年公寓立项,汤桥老年公寓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力争到年底全市养老床位数达6720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0张。三是福彩和福利企业管理方面。截止10月底,我市共销售福利彩票900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900万元,已完成全年考核指标9700万元的93%,奋斗目标10050万元的90%,同时有望冲击我市历史最高销售额。全市34家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1326名,占职工总数的35.5%,超国家规定安置标准10%。
(四)社会综合治理以强固“双基”为主题---全面引进社区“政社互动”,开展“减负增效”,解放社区“双手”。首次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强化社会组织内部治理。
社区建设方面:集中开展软弱涣散村(居)整治,全市共排查确定19个薄弱村、社区党组织,调整了14名村干部,解决了2个历史遗留问题,建设了2个便民服务中心,规范了4个村的财务制度。全面推进“政社互动”工作,共梳理出村(居)委会履职事项14条(其中村委会12条、居委会10条)、协助政府工作事项63 条,完成了协助事项的协议签约工作,进入全面履约阶段。大力推行社区减负增效,实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共清理取消46个社区机构、活动阵地和挂牌;减少社区工作任务指标23项;取消在社区开展创建达标评比活动36项;取消社区盖章证明26项。社会组织方面:开展公益创投活动,设立创投资金30万元,引导社会组织围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设计公益项目,目前共有9个社会组织申报公益项目,其中3个入围市级公益创投活动;首次开展评估工作,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2014年度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通知》,以评估和年检推动社会组织强化内部治理,预计11月底可全面完成评估工作;未来两个月,还将探索具有民政特色的政府购买服务,尝试将低保审核、五保评定等事项有偿下移至社会组织,增强社会组织发展活动。截至目前,我市共有社会组织458个,备案社会组织1429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5.8个。
(五)双拥优抚安置体系 “统筹化”推进---“关爱工程、情暖老兵”工程关注老兵创业致富能力;省内率先为原国民党抗战老兵发放生活补助;积极筹划调整我市驻军随军家属安置办法,化解随军家属安置难题。
在双拥方面:踏实做好实事拥军,开展了2014年实事拥军活动,通过认真调研,拟定了实事拥军计划项目11项,投入资金160余万元,支持部队全面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化拥军,组织夕阳红艺术团深入驻溧部队慰问,献歌献舞、包粽子送鸭蛋慰问官兵;国庆期间,组织相关单位送电影到73049、73196、市武警中队等驻溧部队,大力开展文化拥军活动。加强拥军制度建设,以随军家属安置新特点、新问题和国家有关政策为依据,推动、协调我市随军家属安置政策调整,预计年内可出台我市驻军随军家属安置办法,化解我市随军家属安置难题。在优抚方面:为我市优抚对象发放各类抚恤补助金及生活补助金共计3600余万元;完成了579名伤残军人新残疾军人证换发工作;完成了241名革命烈士新烈士证明书换发准备工作,预计年内换发完毕;开展了2014年 “关爱功臣,情暖老兵”活动,全年共实施致富项目有32户;解决优抚对象住房困难16户(其中新建9户,修理7户);解决优抚对象就医困难20人,累计投入经费64.4万元。在安置方面:接收2013年冬季退役士兵和2014年春季转业士官418人,按照城乡一体化标准发放2013年冬季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偿金1699.55万元;组织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2013年冬季退役士兵413人,具有资格证书63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凭84人,已参加工作43人,报名参加技能培训203人(其中,短期培训187人、复读16人),占应参训人数的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