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带 着 理 念 走 进 心 灵
——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励每一位教师、吸引每一位家长
我清晰地记得,2011年7月28日,市教育局党委委派我到市二中担任校长。一名农村校长,担任了城区有知名度的学校校长,内心激动之余,倍感责任重大。我带着“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励每一位教师、吸引每一位家长”的理念,走进二中师生的心灵,科学规划三年发展目标愿景,认真落实“三保一促”的办学思想,紧紧围绕“认真、规矩、安静、平安”的学校工作总要求,时刻铭记“守静、奋发”的校训,不断完善“年级+职能”的管理机制,全面挖掘学生自主管理的潜能,走精细化管理之路,着力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努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积极探索生本化的班级管理与课堂机制的研究,真正让学生更加快乐、教师更加幸福、家长更加满意。
在实现第五轮三年发展目标愿景的征程中,我校全体师生对照目标,精神振奋,踏实工作,十一项重点目标全面完成,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同时也形成了我校的特色与亮点:分级制管理机制荣获溧阳市第三轮学校管理特色项目评比初中组唯一的一等奖;12年常州市组织的首批优质学校现场复评我校荣获第一名;“四类优秀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5%,人数居全市第一;12年中考成绩有原来全市第七跃进全市第四,13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市第五。
一、打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创设学生发展的环境
三年来,我校通过积极探索、积淀打造、总结提炼,文化在不断丰富,办学思想在不断升华。新颖的办学理念凝聚着学校管理的智慧,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催人的校训显示了教师对教育与教学的坚守,以宁静的心灵融入对生本化的班级管理和课堂研究之中;别致的校徽寓意着二中学子乘风破浪,展翅翱翔;嘹亮的校歌《明天更辉煌》展示着全体师生的朝气蓬勃、走向辉煌的风采……这些校园文化已走进了学生、教师、家长的心灵,形成了“团结、文明、进取 ”的校风,“敬业、爱生、创新”的教风,“尊师、守纪、求真”的学风。走进校园,园内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创设了学生发展的环境。
二、配置优质的设施设备,夯实学生发展的基石
三年来,我校在市局和镇政府的关心下,加大了教育的投入,累计投入近600万元。 2011年投入了200万进行了运动场地建设,2012年投入300万进行了校安工程建设,2013年投入了20万元进行了停车场地的建设,切实改善了办学条件。与此同时,我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全面升级,网络接口安装到各室和各班,真正做到了室室有电脑,班班有多媒体;我校在图书和校园安全技防设施上增加投入:年新增图书达每人4册,先后安装了全覆盖的实时监控设备。我校优质的设施设备,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夯实了学生发展的基石。
三、实施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拓展学生发展的平台
我校在“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校园活动“课程化”有机融为一体,做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目前,我校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涵盖了人文、科学、艺术、健康四大模块的学校课程体系。文学类的校本课程激发了学生文学创作的激情、提高了学生口语能力、加深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科学类的校本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了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艺术类的校本课程陶冶了学生的生活乐趣、展示了学生艺术才华;健康类的校本课程完善了学生的人格、提高了学生自救的技能。三年来课程开发累计达到了19门,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其中课程《关爱生命》的成果被评为常州市三等奖,《春晖报》文学社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文学社”。科学的课程管理拓宽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逃生演练”、“军营生活”、“春游远足”、“革命基地洗礼”、“中日学生友好交流”等活动,真正实施了校园活动“课程化”,让学生在其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我校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三年来,我校学生荣获省级奖项19人次,常州市级奖项95人次,溧阳市级奖项143人次。
一、打造学校文化,营造教师发展的环境
我校在“激励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引领下,用三个“坚持”引领教师,全体教师践行师德创先争优:一是坚持素质教育、二是坚持为人师表、三是坚持自尊自律。我校教师深深懂得: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三个“坚持”是我校教师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我校教师能守住宁静,深入到教育的微观领域,尤其是学生的心理领域,及时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做到教师关心学生深入化;我校教师能守住清贫,抓住学生活动的点滴时间及时有效地进行教育辅导,用真心敲开学生的心灵,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做到教师帮助学生具体化;我校教师能守住岗位,每天给予学生期望和要求,让期望和要求伴随着学生每天成长,让所有的学生每天都有新的提高,做到教师鼓励学生经常化。
教师的崇高师德为我校制度文化的形成与执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校坚持依法治校,实行民主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管理制度,在操作中力求让每一项制度的形成过程成为凝聚教师智慧和汗水的过程、成为彰显教师主体地位促进学校发展的过程。我校已经形成了以人为本、行之有效的《溧阳市第二中学管理制度汇编》文本,规范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强化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我校在“激励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加强基地建设,强化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造就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我校以“常州市校本培训基地”、“溧阳市教育科研基地”、“溧阳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建设强化平台支撑,构建有效的技术服务平台、经验交流平台、成果推介平台、评比表彰平台,大力营造尊重研究、崇尚研究、善于研究的浓厚氛围,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三年来,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我校拥有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团队:现有硕士研究生11名,本科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9.3%;在常州市、溧阳市各批“四类”教师评选中,骨干教师人数逐轮增加,现有“四类”教师45名,其中,常州市骨干教师5名,溧阳市骨干教师以上25名;在基本功竞赛及各类优秀课评选中教师荣获省级奖2人次,常州市级奖12人次,溧阳市级奖23人次;在课题研究中:我校已结题的省级课题2个,参与省级课题4个,常州市级主持课题6个,溧阳市级主持课题9个。同时,教师论文发表和获奖300余篇,其中国家级5篇,省级150篇,常州市级15篇,溧阳市级130篇。学校教科研工作年年上台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深入微观研究,形成了生本的“两大看点”
我校在“激励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引领下,聚精会神地研究班级与课堂管理的创新机制,寻找到以学生为本的“文化牵引常规、规范突显自主” 班级管理和“三学”的课堂机制,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了学校管理的“两大看点”。所谓“文化牵引常规”是指:各班形成了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个性化的班文化,在班文化的牵引下,加强了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做到精心、精致、完美。所谓“规范突显自主”是指:在规范中突显学生自主管理的亮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我校在研究班级管理的同时,积极倡导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观,不断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在课堂中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激扬生命,形成“三学”的课堂机制,即把“乐学”、“勤学”、“会学”融入课堂,以课堂的高效促进学生的自主成长,我校通过“三学”课堂机制的落实,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更精彩,学生学业成绩都得到了提高,中考质量名列全市前茅,高位运行。
一、创新学生自主管理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我校在“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办学理念引领下,经过三年的探索,创建了学生自主管理机制——“强化学生自律性,塑造文明有素养的二中人”,此管理机制荣获溧阳市第二轮学校管理特色项目评比二等奖,丰富了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了我校的办学品位。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已成功举办了24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受到了溧阳电视台《平陵采风》栏目的关注;我校排练的黄梅戏《天仙配》的演出盛况被《扬子晚报》、《中国网·江苏频道》报道,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三年来,我校学生在江苏省、常州市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荣获江苏省团体二等奖,纵横码汉字输入法比赛中荣获常州市团体三等奖,2011年荣获常州市中小学生大合唱比赛三等奖,2011年荣获常州市暑期中小学生读书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2010年、2011年、2012年“生命教育周活动” 荣获常州市推广奖,参加江苏省第十七届运动会荣获溧阳市先进集体,2010年、2012年、2013年分别荣获溧阳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团体第三名、第一名、第四名,在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象围棋等体育单项比赛中荣获溧阳市级奖累计11项,在溧阳市级其它比赛中荣获各类奖项30多项。
二、创新学校行政管理机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三年前,我校提出了“年级+职能”的管理机制,经过三年的实践,成功走出了一条分级制管理的办学之路。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管理重心下移,领导靠前指挥,年级自主推进,职能优化服务”的工作格局;从而提高了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可喜的是“年级+职能”的管理机制荣获溧阳市学校管理特色项目评比一等奖。
三年来,我校在“年级+职能”的管理机制的高效运行下,办学成绩显著:荣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二星级档案室、江苏省平安校园、首批常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常州市第二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常州市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第九批常州市绿色学校、常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常州市教育系统女职工排舞比赛二等奖、常州市优秀教工团支部、常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团组织,同时荣获溧阳市级奖项达16项。
弹指一挥间,我校即将告别充满艰辛而又果香飘逸的三年。三年来,我校在“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励每一位教师,吸引每一位家长”的理念引领下,各项工作卓有成效,但我校的发展还未达到理想的境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学校地处老城区,人口南移,施教区范围过小,拆迁规模大,导致生源减少,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急切盼望政策的扶持。
二、六号教学楼、行政楼亟需校安工程的改造,仍需加大投入,为师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未能全部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要求教师全面思考,开发学生心灵需求的课程,真正让学生多元发展。
四、教育科研未能全面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把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构建高效课堂。
五、生本化的班级和课堂研究刚刚起步,学校将不断总结,不断推进,并把它作为新一轮发展目标的内核,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的转型过程中实现新的跨越。
以上问题的思考一定会给我校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注入新的活力,我校将构建“学生的发展,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共生”、“教师的发展,让最好的别人与做最好的自己相伴”、“家长的发展,让激情与理性同行”等三个层面的总体设想,依托“分级制”管理机制,深入研究生本化的班级和课堂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走稳走好未来的三年。我校坚信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唯有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才能办出好学校,唯有形成共同发展愿景的学校,才是真正具有特色的学校,我们期待着第六轮发展目标蓝图的描绘,指引着学校的全面发展。
回顾过去,我们曾是历史的创造者;面对现在,我们是辛勤的耕耘者;展望未来,我们更是未来的奠基者。我们相信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教师会同心协力,守静奋发,为市二中的辉煌而努力奋斗!
溧阳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