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近年来,我市种植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产,产量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农业转方式取得新进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种植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也迎来难得机遇。为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贯彻发展新理念,突出“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展质量。
一、总体思路
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以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平台,以专业化农艺服务为手段,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全力推进种植业布局区域化、产业规模化、技术标准化、服务组织化、产品无害化,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优势,实现种植业跨越式发展。
二、目标任务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次以上,粮食亩产力争达到525公斤。其中小麦36万亩、水稻58万亩,亩产力争分别达到370公斤和650公斤以上;油菜10万亩,亩产力争提高到170公斤以上;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5万亩次以上,不断提高特种蔬菜经济效益。大宗农作物品种的良种覆盖率99%以上,建设稻麦油万亩示范片23个,粮油高产栽培新技术覆盖率96%以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测土配方实施技术覆盖率95%以上,农田地力水平有明显提升。
三、工作措施
(一)以“稳产能”为前提,促进种植业稳定发展
1、落实粮食补贴政策。今年种植业工作首要的任务是抓好粮食生产,防止粮食滑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落实好农资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种植保险以及常州市生态补偿(水稻田)惠农扶粮政策,维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好农业生产全过程社会化服务粮油(农机)生产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让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参与产加销全过程的运作,建设优质粮油生产基地,提高粮食附加值,打造优质大米品牌,不断提升溧阳大米知名度。
2、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根据2015-2016年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四主推”名录的要求,在主推品种上,我市单季粳稻以武粳23号为主,杂交中籼稻主推丰两优1号;小麦主推扬辐麦4号和扬麦20号;油菜以宁杂1818为主推品种。在主推技术上,水稻上要以机插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统领,以提高秧苗素质和栽插质量为核心,推广应用微喷灌硬地硬盘育秧技术,形成农机与农艺的配套融合。小麦上要应用旋耕、施肥、播种、镇压“四位一体”播种和强化“一喷三防”技术;油菜上积极推广免耕摆栽稻草全量还田技术,重点推广机开沟覆土技术。同时,要在近年防御高温热害、低温寡照积累的成功经验中,开展防灾减灾技术系列专题研究,研制各类技术预案,为粮油作物安全生长提供技术支撑。
3、开展粮食绿色创建。要推进以绿色为引领的集成创新,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一是开展粮油高产增效创建。按照“点要亮起来,线要串起来,面要抓起来”的工作思路,市、镇、村三级联动,全力抓好点、线、面结合,突出万亩示范片、公路沿线高产示范带建设的带动作用,全面扩大创建工作的覆盖面,提高高产措施到位率和促进高产技术普及化。二是开展周年高产模式创建。依托高产创建、吨粮镇创建,围绕粮食周年增产目标,加快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突出关键环节,集成示范周年增产关键技术路线,形成一批相对成熟的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二)以“调结构”为突破,推进种植业提质增效
1、加快种植结构调整。要坚持市场导向、科技支撑、生态优先,提升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供给能力、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6万亩左右,在稳定常规蔬菜、西甜瓜面积的同时,做强溧阳白芹、大棚草莓、哈密瓜和火龙果以及特色蔬菜等特色高效产业;发展鲜食玉米、中药材、食用菌、水生蔬菜、豆类等特经特粮;引进、开发具有科技含量高、产品档次高的名特稀新品种。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和品牌建设,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名优产品,发展加工业,参与市场营销,促进实现“一企一品”、“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产业格局。
2、强化生产难点突破。针对当前粮食生产的制约瓶颈,大力推进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改进农业资源、投入品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立足周年高产,突出提质增效,重点解决茬口布局、秸秆还田、品种搭配、农机农艺融合等关键环节的制约因素。进一步推广精确定量栽培与秸秆还田等集成技术,推进水稻集中育秧、小麦“四位一体”机条(匀)播,进一步压减直播稻、提高小麦机播比重。
3、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粮食规模化生产配套设施用地等政策,积极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生产。培育以职业农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统一育供秧、植保服务、配肥统供、农机作业等形式多样的专业化社会服务,提高新技术应用到位率和生产管理标准化水平。
(三)以“转方式”为支撑,增强种植业发展活力
1、推进精准用肥用药。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行动,努力提高肥料使用效率,减少化肥施用量。强化重大病虫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开展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病虫专业统防统治、开展新型施药机械示范应用推广,推广种子处理技术,推广低毒、低残留及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剂型和生物农药制剂,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
2、突出园区示范引领。按照“提升南山,开发北山,中部联动”的战略思路,围绕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重点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种植业产业园区,推进由“园”向“区”的拓展。加快品种改良,引进一批适销对路、熟期合理、品质优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按照科学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先行,强化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的理念,加大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功能作用。要充分发挥加工、销售、科技培训、休闲旅游和示范带动等功能。同时,积极做好天目湖、上兴等周边农业产业园区油菜观光带建设。
3、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密切与气象、水利等部门沟通联系,突出农情、病虫情、土壤墒情等会商、监测和调度,加强自然灾害、病虫草害等各类灾害预测预报,强化种植业生产应急管理,积极做好防灾减灾业务指导,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联合工商等部门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季节做好指导服务,确保服务到户、指导到田;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做好蹲点调查,做到情况明、对策准、措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