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近年来,全市农机化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适用高效、群众迫切需要的新机具的推广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2015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5.2万千瓦,每百亩耕地拥有83.5千瓦,拥有稻麦联合收割机601 台,油菜籽联合收割机48台。新型高效插秧机2911台(其中乘座式741台),大中型拖拉机1417台,谷物烘干机 506 台,高效设施农业机械1.2万台套,全市实现机耕(耙)面积113.6万亩,实现机收面积96.1万亩,其中机收三麦36.5万亩,机收水稻59.63万亩,占应收面积99.5%,完成水稻机械化种植面积56.68万亩,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94.7%,其中机插率达92.1%。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96%,畜禽养殖机械化水平达71.1%,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达82.2%,林果茶机械化水平达65.1%,2015年全市用于农机化总投入达6500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2900万元,全市农业机械净值达4.65亿元。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农村工作精神为指针,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0〕159号),围绕实现富民强市和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为目标,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增产高效、生产安全型技术为核心,巩固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以农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大力推广新型适用农机和特色农机,加快提高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业、林果茶业农机化水平;以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为重点,完善壮大现代农机服务体系;以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为保障,继续加强市镇两级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和装备支撑,为“十三”五全市农机化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二、总体目标
到2016年末,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其中: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6.5%,设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2%。将重点建立好机插水稻高产示范方基地10个,现代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3个,林果茶全程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2个,水产养殖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2个,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基地10个。
三、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目标
1、粮油生产。到2016年末,更新和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60台,联合收割机80台,保有量分别达到1577台和681台,立足本市,适时抢收;新增高速插秧机90台,插秧机保有量达到3000台,水稻机插水平达93%以上;新增高间隙乘座式植保机30台,加快植保机机械结构调整。新增秸秆还田机械100台,稻麦秸秆全量还田面积占稻麦面积的60%;新增粮食烘干机100台,从目前烘干水平提高到50%以上。
2、畜禽养殖业。重点发展畜禽粪便处理机械、饲料加工机械、通风降温及杀菌设备等机械,到2016年末畜禽养殖业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
3、水产养殖业。重点发展增氧机、投饵机、清淤机等机械,大力推广微孔曝气增氧设备、水体活化技术和养殖环境控制技术,到2016年末水产养殖业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88%。
4、蔬菜园艺业。重点发展田园管理机、高效植保机、喷滴灌设备、蔬菜播种机等机械,到2016年末蔬菜园艺业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
5、林果茶业。重点发展田园管理机、高效植保机、喷滴灌设备和茶叶管理、采摘、修剪、加工等机械,到2016年末林果茶业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69%以上。
四、工作重点
围绕上述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任务,重点实施好“农机化七项工程”。
1、农业机械化示范镇创建工程。以创建“农业机械化示范镇”为抓手,按照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要求,推动全市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工作进程。到2016年末,建成“农业机械化示范镇”9个。将机耕道路纳入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工程,统一规划实施,切实改善大中型农机通行条件。
2、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挡升级工程。继续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重点推进乘座式插秧机,进一步提高插秧机利用率和水稻机插质量。努力推进水稻植保机械的创新,积极发展高间隙乘座式植保机,加大对稻麦大马力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补贴,提高稻麦联合收割机的装备水平,增强应对灾害性气候的能力。大力发展低温烘干及粮食加工成套设备,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粮食产地烘干示范点35个,到2016年末,粮食烘干机新增100台,保有量达到600台。粮烘干水平达50%以上,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的工作机制,推广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增加财政对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贴,建立秸秆机械化还田长效机制。组织开展油菜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示范推广,不断提高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3、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程。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和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促使其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规模。到2016年末,成立18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到2016年未50%以上的合作社要达到常州A级标准。农机合作社的作业领域从单一粮食生产向高效农业拓展,全面覆盖粮油、蔬菜、林果茶、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等五大产业。农机存放场库用地按照农业生产用地手续办理,改善农机保养条件。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农机维修业,规范农机维修业健康发展。
4、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工程。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实施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工程。坚持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重点促进大马力、高性能、智能化、复式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老旧农机的报废更新,促进绿色、低碳农业机械的发展。到2016年末全市更新换代各类农业机械2000台套。
5、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大力推广高效、先进、适用的特色农机装备,着力推动蔬菜、林果茶、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四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按照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要求,配套喷滴灌、田园管理机、植保机、投饵机、增氧机、清淤机、茶叶加工机、粪便处理机、蔬菜播种机等机具设备。到2016年末全市新增各类高效设施农业机械2500台套。
6、农机人才培训工程。扎实开展农机科技、管理、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打造一支技能娴熟的农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的农机科技人才队伍,锻造一支素质全面的农机管理人才队伍,以适应农机化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到2016年末将培训农机管理人员100人次,农机科技人员200人次,农机实用人员300人次。
7、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实施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在农机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应急救灾等方面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构建以市农机公共服务中心为龙头,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为纽带,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市镇两级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维修保障、政策宣传及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构建农机安全生产的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三大防线”,有效提高农机安全监管能力,实现农机安全生产的全程监督管理。完善农机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设,为农业机械化人才的教育培训创造条件。建立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加强对镇农机管理人员的考核,提升基层农机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