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今年以来,全市农林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引领,以法治为保障,大力实施“重大项目深化年”战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农林经济呈现 “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的良好态势。
一是农产品供给和效益实现双提升。粮油单产再创历史新高。巩固“吨粮县”创建成果,建立稻麦油万亩示范片28个,稻麦油单产达643.5公斤、364.6公斤、166.3公斤,较2014年分别增4.5公斤、2.1公斤、3.2公斤。稻麦亩产再次达“吨粮”,成为苏南地区唯一稻麦亩产连续4年达“吨粮”的县市。高效农业扩规增效,新增高效农业3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42万亩,新增高效设施渔业面积6800亩。春季名特茶、设施水果产量分别稳定在370吨、14万吨左右;蔬菜总产约1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2%,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7%。青虾、河蟹、特种鱼三大区域特色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切花百合、熏衣草、美国紫薇等特色园艺花卉引种成功。
二是重点工程(工作)建设呈现新亮点。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围绕“四圈三区二园一重点”农业园区发展规划,继续推进10个万亩高效农业种植业示范区和3个万亩水产高效养殖示范区建设,新增常州市级农业产业园区3个。积极推进曹山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工作,“忘忧谷”景点进一步充实,“紫薇谷”建成全省最大的紫薇花海。吸引“三资”14.8亿元投入农业,入库申报省级丘陵山区开发项目5个。编制《溧阳市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2015-2020)》,新增高标准农田1.8万亩。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配合市政府制定《溧阳市农业转型发展纲要(2015—2017年)》,围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采用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农业企业25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为引领,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出台了2015年度考核办法,全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排名继续保持第一方阵。
三是农业生态保护持续推进。全面完成森林生态屏障、城乡绿色家园、生态景观廊道、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质量提升等五项创森重点工程,超额完成了常州市下达的2014、2015两年的创森工作重点工程任务。全市共完成造林12412亩,其中成片造林8512亩,圆满完成第九次林业资源调查工作,获评首批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市)。加快天目湖国家森林公园、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长荡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步伐,推进塘马、大溪水库湿地建设。承办第三届常州市“爱鸟周”活动。推荐申报立项建设生态循环农业项目1个,备案秸秆收贮加工利用企业11家,全市稻麦油综合利用秸秆53.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5.5%。
四是产业化经营迈出新的步伐。以标准化生产夯实品牌质量基础。新增“三品”认证57只,“玉莲及图”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在2015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歆玥”牌天目湖白茶在2015“中国好茶叶”评选活动中荣获金奖;在第十一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活动中,溧阳名茶获得特等奖2个、一等奖14个;在首届江苏“盐都大纵湖杯”优质草莓评比活动中,我市取得“五金一银”的全省最好成绩。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全市183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33.9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省级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8亿元,销售超亿元企业达10家;直接带动农户达15.48万户,较去年增长5.2%。市场营销体系更加完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前马荡渔业专业合作社产的全雄黄颡鱼“游”进了韩国;农产品电子网络营销平台蓬勃发展,涌现出了溧阳买—本地电商平台、江苏瓦屋山花木市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网上交易平台、戴埠镇李家园电子商务村等电商新业态,其中李家园村被评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常州市一村一品电子商务村。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兴起。积极引导农业观光企业走出去,分批组织农业企业赴无锡、苏州、上海、湖州等地学习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另辟蹊径拓展茶叶销售渠道,推出采茶、制茶亲子活动。2015年,全市农业观光企业预计共接待游客604.9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7.9亿元。
五是安全监管深入加强。抓好全年动物疫病防控。全市免疫生猪共计30.5万头次,免疫鸡331.1万羽次,免疫密度均达100%。同时,发放猪、羊、牛新型二维码标识11万只,挂标率及免疫档案配套使用率达100%,为我市无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抓好农作物监测预控。粮油作物病虫测报准确率达95%以上,在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稻飞虱大发生情况下,把病虫草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了丰产丰收。全省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对我市植保工作成就作出了充分肯定。抓好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等七项专项整治活动;以社渚镇为常州市试点,开展基础数据普查,建成农产品质量网格化监管平台。全市省级动物及动物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水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均达100%,省级蔬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达99.4%。
六是科技装备不断提升。农机设备全面提档升级。75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乘座式扦秧机等高性能复合式农业机械在我市普遍使用。高效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新增粮食烘干设备244台套,三A级以上农机合作社全市达70个。加快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359人,开展多层次职业和技能培训,选派近百名市镇农技人员分期分批到扬州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参加技术培训,逐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苏州太湖常绿果树研究所签定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取得新突破。机插水稻硬盘硬地育秧高效集成技术示范与应用获江苏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水稻机插秧硬盘硬地育秧方法获国家发明创造专利;江苏天目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视频监控系统、溧阳市如春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物联网等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美丽场圃”建设、“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农业依法行政等工作全面推进。2015年全市农林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为“十二五”收官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十二五”发展历程,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代产业体系、保障服务体系、安全责任体系等三大体系初步构建;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智能农业等五大农业蓬勃兴起;生产布局区域化、产业基地规模化、产品质量优质化、经营主体市场化、种养管理标准化等五化目标基本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85.85亿元,较“十一五”期末增长58.28 %。我市被列为全省13个农业现代化试点县之一,2012至2014年连续三年全省排名位于第一方阵(1-20位区间)。稻麦“亩产吨粮县”创建成功,粮食单产达524.4公斤,较2010年增24.3公斤,实现十连增。2013、2014年度连续两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建成高效农渔业面积73.8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18万亩,设施渔业面积6.8万亩,被评为2014年度全省发展高效农业成效显著县(市)。
二是区划布局进一步完善。年均吸引“三资”10亿以上投入农业开发,按照“提升南山、开发北山、中部联动”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四圈三区二园一重点”工程,规划建设了10个万亩高效农业种植业示范区和3个万亩水产高效养殖示范区,初步形成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布局构架。全市拥有各类农业园区103家,千亩以上70个,其中省、常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6家。
三是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天目湖、长荡湖湿地公园创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天目湖森林公园创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实现常州市“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零突破,荣获2013年度全国湿地保护先进县(市),全市林木覆盖率达30.5%,秸秆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获2003-2012年绿色江苏建设突出贡献奖和生态创建成就奖二项殊荣。
四是“接二连三”进一步拓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茶果加工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生产体系。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8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加工产值133.9亿元、利润6.94亿元。大力推进融农事体验、观光休闲、环保教育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建设,谋划富有地域特色的产品采摘、乡村旅游、农事节庆,成功举办茶叶节、杨梅节、樱桃节等活动。
五是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省级4个;省级农业地方标准31个,省名牌产品5只,有效期内的“三品”总量达539只。天目湖白茶、溧阳白芹和溧阳三黄鸡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溧阳青虾获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溧阳白芹入选2014江苏农产品地理标志20强,“天目湖白茶”成为江苏首个国家级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并荣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称号。
六是科技装备条件进一步改善。每年引进农业新品种20多个,推广高新技术20多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36.85%。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7.9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5.34%。“十二五”期间,共争取中央财政购机补贴资金 6560 万元,全市农机总动力55.7 万千瓦,较2010年增 2.1 %,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532台,粮食烘干机610台套,居全省前列。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172家,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当前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在生产成本、资源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二是农资成本、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特别是生产性的服务费用的支出,据统计,年均增幅达8%以上,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主要农产品价格国际竞争力不强。三是农业投入仍然不足。一个方面是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虽然有所增长,但仍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另一个方面是社会资本向农业的投入仍然不多,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需要。农业金融支撑不够,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用于农业的比重也明显偏低,表现出强烈的非农化倾向。四是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凸现专业失衡、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等问题。镇级农业服务中心及畜牧兽医站,设施园艺、高效生态、健康养殖、休闲观光等现代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紧缺。五是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大型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较低,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仍很低。
溧阳市农林局
2016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