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一、2015年经信工作基本情况
2015年,全市经信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项目提质、生态提标”两大中心和“重大项目深化年”工作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稳增长、调结构、抓节能、促转型、提质效。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40亿元,同比下降6.1%;规模工业增加值270.4亿元,同比下降1%。
2. 2015年全市完成工业投入322.1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固定资产投资抵扣增值税4.16亿元,折算开票设备投入29.9亿元,同比增30.22%。
3. 预计201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常州市下达的目标。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1.坚持克难求进,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持续下行压力,紧紧围绕年度目标,积极采取针对措施,切实加强目标管理和运行监测分析。一方面,强化目标管理。参与拟定2015年全市工业经济主要指标考核目标,完善重点指标考核办法,定期做好经济指标完成进度的对标分析和情况通报,加强任务倒排,强化挂钩督查,促进对标赶超。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40亿元,其中汽车零部件、风电、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长10%以上。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成果斐然,上上电缆和华鹏变压器入选“江苏自主工业品牌50强”,上上电缆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另一方面,加强运行监测。不断创新运行监测机制,建立和完善综合经信、统计、金融、供电、税务等多部门数据的经济运行分析机制,以及重点(监测)企业经济运行情况调研和总体数据全面分析的点面结合机制。排定当年重点新增长点企业,并继续在全市工业规模企业和重点新增长点企业中选择100家重点企业,进行跟踪(监测),采集有关数据并汇总;坚持定期召开镇区、重点企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形成月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同时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新增长点情况的分析,形成相关专题材料,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或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2.坚持项目为王,工业投入后劲持续增强。坚定不移深化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扩总量,以项目保质量,以项目增后劲。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业项目和有效投入考核办法,落实有关扶持政策,集中力量抓好104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二是切实加强项目管理,不断完善项目基础资料,建立健全全市重点项目资料库,梳理汇总项目简介,每月更新项目形象进度,每季度更新项目进展照片,实施项目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加快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三是进一步强化项目日常巡查、定期督查和季度核查“三查”机制,落实挂钩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大项目推进力度。2015年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82.92亿元,9个列入常州市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4.59亿元。上上电缆、杭钢铝业、宝鹏建筑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50亿元的永冠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正式落地,布勒高端饲料机械、苏高新南大创新园等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进展顺利。此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主动参与镇区工业项目的前期调研和招商引资,为镇区项目招引提供信息。认真落实全市“重大项目深化年”推进会暨“向先进制造出发”三年行动动员会精神,及时制定并下发《市经信局项目引进目标任务考核办法》,积极营造招商引资人人有责,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有效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落实。
3.坚持生态为本,节能降耗得到扎实推进。积极鼓励发展智能工业和绿色产业,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绿色跨越发展。一是加快结构节能。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立项;开展企业淘汰落后机电设备调查,建立全市重点用能企业淘汰落后设备台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与设备。全年淘汰落后铸造产能6.6万吨,落后设备1122台/套。二是推进技术节能。组织实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推进全市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信息库建设。第一批纳入信息库管理的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20多项,其中江苏金源锻造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速精密行星轮齿轮箱组件智能化生产线技改项目、溧阳市金桥机械有限公司的铸造生产线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等8个项目被推荐为常州市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总投资1.64亿元,年节能量达1.07万吨标煤。三是提升管理节能。加强节能目标管理,完善修订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节能目标考核办法,在上年考核规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又把节能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与调整产业结构工作成效(规上工业低能耗行业用电份额增长情况)作为镇区考核的加分项目,倒逼高耗能行业企业实施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并会同市建设、交通等部门编制全市节能降耗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突出重点用能单位管理,紧抓全市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46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坚持服务与监督并举,对其能源利用状况实行月报制度。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全年完成能源审计企业12家,节能监察企业21家,清洁生产审核单位16家。此外,会同市供电公司及时编制年度有序用电预案和电力供应应急预案,扎实做好有序用电、应急用电工作,重点控制高耗能及淘汰落后企业用电,保证重点企业、高科技企业和优势企业用电。
4.坚持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成效逐步彰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一是引导产业转型企业升级。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向先进制造出发”三年行动计划,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围绕重点产业培育、企业设备投入、企业科技创新、企业信息化应用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利用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变。全年向上申报落实产业高端发展、技术改造提升、绿色发展推进、信息化引领、“机器换人”示范等省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和常州市“三位一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以及市财政奖励企业设备投入的资金近1亿元。二是促进技术创新管理创优。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工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全年新增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1家(开利)、常州市级4家(钢锐、立达、申芝、万盛);江苏安靠智能输电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2015年度常州市工业设计中心;上上电缆集团的超高压电缆智能生产车间被评为江苏省示范智能车间。培育常州市信用管理贯标企业23家,示范企业2家。强化市场示范和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组织实施重大推广应用示范工程,申报落实首台(套)重大装备及重点产品首购首用鼓励政策,2015年申报省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1项(江南烘缸)。三是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一方面,深入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电子商务、星级数字企业等各类培训,组织企业申报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全年培育智慧企业1家(力乐),初级智慧企业3家(宝丽丝、威司顿、翔能科技),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20亿元以上,培育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1家。另一方面,扎实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成立溧阳市信息化协会;启动全城免费wifi工程,覆盖全市交通枢纽、大型商圈、医疗及金融机构、星级酒店和景区等9类公共区域;配合市政府推进全市智慧政务电子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机关部门办公效率。
5.坚持突出重点,服务发展更加注重实效。积极转变职能、发挥功能、提高效能,围绕重点工业项目、重点工业企业、重点新增长点,切实做好要素保障、争取扶持、跟踪服务等工作,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优质服务和高效服务。一是加强融资担保服务。重点围绕资金要素,化解融资瓶颈制约。充分发挥市工业担保中心的担保主渠道作用,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力度。积极推进市工业企业担保中心转制,全面推行担保公司企业化运作。在极其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下,2015年市工业担保中心共为企业和项目提供担保233笔,担保发生额12.2亿元,在保191笔,在保责任余额10.35亿元,担保发生额和在保责任余额与上年基本持平。工业担保中心被评为“全省融资担保合规经营30佳”。进一步加强担保体系建设,新增埭头镇互助担保基金1家,镇区互助担保基金达5家(社渚、别桥、竹箦、上兴、埭头)。2015年各镇区互保基金共为成员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08笔,金额5.41亿元;提供转贷292笔,金额7.69亿元。二是积极向上争取扶持。建立健全各类项目申报储备库,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类专项资金。全年组织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向上争取专项扶持资金6000多万元。三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机关。进一步完善局领导、科室(部门)挂钩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周到热忱、快捷便利、稳妥准确、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机关。全面落实“重大项目推进会”暨“向先进制造出发”三年行动计划动员会精神,以及《关于实施“向先进制造出发”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切实开展企业走访活动,上半年开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走访活动,对4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了全面走访;10月份又配合做好市四套班子领导带队走访服务企业活动,走访企业200多户次,并对走访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有针对性的做好帮扶工作。走访中印发《稳增长 促发展》政策文件(摘要)汇编和《中国制造2025》系列文件汇编1000多册,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提振发展信心。对机关内部,注重回访督查,随时掌握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效率、廉洁自律情况,所有技改项目备案的电话回访率达100%;积极探索技改项目备案部门联审联办,简化服务手续、缩减办事时限。建立完善机关学习制度,每月定期组织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开展系统性学习,提升业务水平,提高工作能力。
尽管我市工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信息化发展水平有所提升,经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除总体表现为工业总量偏小、产业结构偏重、创新能力偏弱,经济运行质量和两化融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方面外,还表现为一些企业因市场需求不足引起订单不足、开工不足,并且价格下跌、用工、融资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企业亏损面、亏损额居高不下,有的企业甚至停产或半停产,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二、2016年经信工作要点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起步之年,经信工作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紧紧围绕“凝聚精气神,建设新溧阳”总要求,突出“重大项目攻坚年”和“环境整治攻坚年”工作主题,全面落实“向先进制造出发”三年行动计划,主攻经济增长、项目建设、节能降耗、转型升级、效能提升等重点工作,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力争2016年全市主要产出和投入指标均增长10%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上级下达目标。
1.主攻项目招建,狠抓工业投入。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进一步完善项目引进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围绕智能电网装备、农业与食品机械装备、电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深入推进“向先进制造出发”三年行动计划,落实政策红利,增加有效投入,重点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投入,强化土地产出效益,确保全年工业设备投入增长20%以上。深化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项目动态管理,着重抓好85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和50个投资3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永冠新能源产业园、波士顿锂电池扩能、科华涡轮增压器、安靠智能输变电设备、普莱德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等一批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建设。
2.主攻经济增长,注重提质增效。积极应对持续下行的宏观经济形势,努力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切实加强目标管理,围绕全年目标任务,及时做好经济指标完成进度的对标分析和情况通报,定期召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强化督查,促进赶超,确保年度各项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均增长10%以上。强化运行监测,及时跟踪掌握工业经济运行动态和重点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加强对经济运行中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研究,准确把握运行态势,及时采取对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培大育强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央企、国企等开展合资合作、高位嫁接,通过上市融资、兼并重组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引导鼓励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力争全年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10家,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家。
3.主攻节能降耗,推动绿色发展。围绕新一轮全市节能攻坚计划,进一步完善镇区节能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倒逼高耗能行业企业实施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节能重点工程,实施重点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项目8项,完成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企业 15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企业10家,节能执法监察企业20家,重点淘汰落后铸造产能12.3万吨,淘汰落后设备50台/套。强化重点用能企业管理,加强能耗监测,紧抓全市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
4.主攻转型升级,提升创新水平。突出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加大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优化全市企业技术中心结构。全年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常州市级4家。继续培育一批管理创新企业,力争培育管理创新优秀企业2家,示范企业1家。突出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实施以智能制造为引领的技术改造,重点围绕数控化装备升级换代、现有装备数字化改造、关键岗位机器人应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智能装备自主创新等方面,大幅提升企业制造装备智能化水平。全年推进智能车间(工厂)建设10个。突出企业互联网化提升,实施信息化引领和“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围绕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管控集成化、购销经营平台化、制造服务网络化、技术支撑自主化等环节,加快提升企业互联网化水平。推进“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建设和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新增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3家。推进智慧溧阳建设,拟定向智慧经济迈进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云数据中心等一批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向先进制造出发”三年行动计划,举办“天目湖杯”工业设计大赛,建设兼具公益性和专业性的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创新促进全市制造业振兴。
5.主攻服务保障,提高行政效能。完善和创新工业企业融资担保机制,进一步扩大融资担保规模,切实缓解广大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全面推广建立镇区工业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完成工业企业担保中心公司化改制,增强担保公司综合实力和内在活力。市工业担保公司力争2016年担保发生额14亿元,在保责任余额12亿元。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一网二库一平台”(诚信溧阳网、社会法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夯实“诚信溧阳”建设基础。有效落实国家、省、市各项惠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向上争取各项扶持,切实做好相关专项资金的申报和跟踪服务工作。加强机关自身建设,进一步完善局机关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效率经信”建设,杜绝“庸懒散、中梗阻、为官不为”等现象,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服务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