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常态需要新动力,溧阳民政工作要以“改革在路上,创新再出发”为总体方向,以增进民生福祉和社会和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而为,在开展基层探索,引领基层创新上再提升、再前进,着力强化政府的托底民生保障职能,着力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着力促进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着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构建以增进民生幸福和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民政,不断打造民生建设新常态。
1.启动三项规划拉开民生发展大格局
启动实施社区、养老、殡葬等三个重要民生事业规划,从总体视角、全局层面对未来至少10年的重要民生事业做出总体设计和全面部署。社区总规划,将社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设计,着眼社区的经济、文化、体育、卫生、服务、安全、环境等开展综合设计。养老总规划,以打造南、北、中三大不同层次和主题的养老服务区域为主要方向,在布局的科学性、设计的品味性、目标的长远性等方面予以着重加强。殡葬总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殡葬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确定殡葬设施布局、规模及数量,有计划推进骨灰堂建设,积极引导群众将保留骨灰方式从“入土”转为“入室”。
2.打造协商民主“百议堂”本土品牌
积极探索社区协商民主的新途径,在全市推广“百姓议事堂”经验做法,打造本土民主治理品牌。由市委、市政府出台在全市推广建立“百姓议事堂”的实施意见,1-2月,每个镇选择1-2个村作为试点,到2016年底,全市275个村全部建立“百议堂”,形成程序规范、机制健全、形式多样、群众满意的工作格局,全面激发村民自治活力。
3.放大“长寿之乡”绿色产业引擎效应
今年,我市在中国老年学会和老年医学学会的指导支持下,与山东文登、贵州赤水等市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长寿之乡”绿色产业发展联盟,以求进一步做大做强长寿产业,实现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一是通过建立联盟网站、期刊、微信公众号,编印出版“长寿之乡”有关图册、书籍等,扩大“长寿之乡”影响;二是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举办高峰论坛、企业沙龙等,推动成立“长寿之乡”绿色产业研究中心等,引领健康养生生活理念;三是建立企业家委员会,开展“长寿之乡”优质产品认证表彰,举办“长寿之乡”绿色产品博览会、特色产品推介、项目招商洽谈,建立“长寿之乡”绿色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四是促进“长寿之乡”绿色产业产品的跨区域和跨部门交流合作,实现各加盟“长寿之乡”、各健康养生长寿企业、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共赢发展。
4.树立“生态型”高端养老产业标杆
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公办方面,实施农村敬老院完成“三有三能六达标”改造升级工程,力争50%敬老院达到省一星级标准,50%达到省二星级标准;开展敬老院公办民营试点,到2016年6月底,50%敬老院实现公办民营。民办方面,天颐谷生态养生养老中心力争今年年内开工建设,2016年预计完成1.5万平方米面积建设和1.5亿元的资金投入。同时,加大护理型床位改造力度,到明年6月,力争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比率达50%。
5.搭建“一居一品”社区服务大平台
围绕社区便民服务、救助优抚、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社区教育、就业保障、治安矫正、特定群保障服务等,开展社区服务特色品牌项目创建活动,促进社区建设的高品质、内涵式发展。计划1-2月份出台工作意见, 3-4月份社区服务项目申报,5-10月份项目实施,11-12月份进行项目验收,评定表彰。同时,开展第十一届村委会和第六届居委会选举工作。
6.深化“走进农村”退役士兵安置革新
依据省委组织部有关通知,未来几年,几乎全部在岗大学生村官将面临逐步解聘,村级组织新鲜血液将逐步空虚,我们力争要让退役士兵群体成为村级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继续大力开展在退役士兵中选聘村官工作,计划明年扩大招聘规模,实现招聘人数至少3倍增长,大力充实基层村级组织。同时,建立退役士兵村官跟踪培养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座谈,关注退役士兵村官成长。
7.开发建立为老服务信息大数据平台
建立覆盖全市的为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将现有“一键通”、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助餐点等为老服务分散项目进行有机整合,一方面,建立为老服务商的行业准入制度,对所有服务商实施标准化流程监控;另一方面,实施为老服务项目布点、立项等标准化统筹管理,开启为老服务“大数据”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