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溧阳市农林局
今年以来,市农林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积极应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努力克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困难,农业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成效
紧扣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积极谋划创新全年农林工作,实现了全年工作时间任务“双过半”。主要体现在“稳、进、新”三个方面:
(一)“稳”的态势在持续。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农业生产形势平稳,农产品供给不断优化,农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是“菜篮子”供应“稳”。配合市政府编制《溧阳市“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实施方案》,规划建设蔬菜基地。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6.5万亩,总产约10.8万吨;水果种植面积2.6万亩,产量达到5225吨;生猪出栏5.08万头,肉禽出栏255.67万羽;渔业放养面积20.25万亩,其中河蟹养殖面积10.52万亩,青虾主养面积 4.23万亩,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和保障城乡农产品供给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是农产品质量“稳”。以常州整体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抓手,坚持产管结合、全程溯源、共建共治,全面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上半年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78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单位80个/次,抽检农资样品39个。全市完成农产品抽检任务277个批次,抽检产品全部合格,农产品快速检测样品合格率100%。
三是安全生产形势“稳”。深入开展宣传教育、隐患排查、专项整治等行动,上半年没有发生森林火灾,没有发生渔船安全生产和田间农机事故;春防应免密度达100%,免疫达到预期效果,在H7N9防控过程中共监测禽抗体血样453份,未发现抗体阳性禽;夏熟作物病虫草害测报准确率达90%以上,没有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
(二)“进”的特征很明显。通过精准发力,定向施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富民产业培育和农业提质增效取得积极进展,农业转型升级态势明显。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有“进”。引导推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突出发展茶叶、水果、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优势品种。上半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38万亩(其中设施农业3900亩),高效设施渔业面积3310亩。涌现出了易佳甸园白芹、御花园油牡丹、长青芦笋等一批新型特色经济作物示范基地。
二是产业经营模式有“进”。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完成400亩观光果园和2000亩“原乡别桥”油菜观光带建设。编制完成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导游图,编排5条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游线。溧阳市天目湖碧波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溧阳市九龙山生态园有限公司入围常州市级农业产业园区资格评定。重点把溧阳市白露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常州日日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为省级龙头企业。
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有“进”。实施“263”专项行动,围绕“调、关、治、用”四个方面,全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完成《溧阳市畜牧业绿色发展规划》和《溧阳市畜禽养殖长效管理及考核办法》初稿编制。下发《溧阳市畜禽养殖优化布局方案》和《溧阳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技术手册》,对畜禽养殖场(户)污染防治开展分类指导。牵头或协调其它职能部门和镇(街道),关闭畜禽养殖场(户)148家。指导全市59家规模畜禽场开展治理,其中正处治理阶段的46家,拟关闭的12家,已通过市级认定的1家。6月底前关闭不合格生猪屠宰场3家,完成不合格生猪屠宰场关闭任务。全市完成成片造林面积5639亩,栽植珍贵树种85万株。针对南部山区部分低产林地改造引起的山体荒秃现象,完成《溧阳市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禁止毁林开发实行长效管理办法》初稿编制。为加强天目湖水源地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深入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完成《天目湖水源地农药化肥减施实施方案》初稿编制,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新”的动能在蓄积。尽管农业经济集约型发展模式还没有占居主导地位,但新变化在支撑农业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生产方式有新转变。启动2017年度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创建工作,新增75马力以上拖拉机45台,各类联合收割机24台,新增烘干机38台。常州日日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溧阳市天目湖茶叶研究所被命名为常州市首批市级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立足向稻田要效益,引导种植结构调整,推广应用高效技术模式。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稻田种养结合模式,重点示范稻-鸭、稻-虾、稻-蟹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示范推广面积2千余亩,我市被省农委列入稻田综合种养的示范县(市)之一。
二是品牌打造有新亮点。天目湖镇白茶小镇、戴埠镇南山农旅小镇被命名为江苏省农业特色小镇。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上海茶博会、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和常州市旅游创意产品展示周暨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等展销会,进一步宣传推荐我市优质农产品,打响农产品品牌,特别是在2017中国溧阳茶叶节暨天目湖旅游节期间,成功举办了茶叶节名优农产品展览,有效提高了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伍员山牌天目湖白茶在BIOFACH CHINA 2017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斗茶”比赛中,获得“最受欢迎有机绿茶”称号,且居前三名。
三是服务意识有新提升。结合“三大一实干”活动,深入开展“三个一工程”。共73名机关干部和部门副职以上干部参与大走访,按“五个一”要求走访各级各类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有关站所2214户(个),征集意见建议48条,召开座谈研讨会88个,形成调研报告20篇。积极做好文明城市创建路长制工作,协调青年志愿者22人,全年值勤路口,实行了10个科站包段包区。配合城区杂船整治行动,共清理拆解船只59户97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从产业体系看,主要是产业集群没有形成,农业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一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但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我市是江苏省重点产茶区,尤其是天目湖白茶弛名中外,但茶产业一直没有摆脱“小打小闹”的格局,与“中国名茶之乡”的称号不相称。二是是加工转化能力不够。农产品加工发育不足,尤其是精深加工滞后。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仅为0.44,不及全省平均比重(2.7)的1/6。三是产业融合不够。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旅融合部分处于自然发展、无序开发状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农业园区结构不优,产业集聚度低,还未能成为引领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就业创业、促进产业融合的平台和载体。 从生产体系看,主要是依靠传统方式,现代技术装备发展滞后。一是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成果转化率低,推动产业进步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过去偏重作物产量、偏重生产环节、忽视特色优质、忽视节本增效、忽视产业开发,技术储备不足。二是农机农艺不配套,适合特色园艺、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具不足。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靠天收”仍然是决定农作物收成多少的重要因素。今年夏粮受自然天气影响,小麦、油菜都为一增两减(单产增、面积减、总产减)。
从经营体系看,主要是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育不足。一是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初级发展阶段,虽然企业个数较多,但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目前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88家,但省级以上只有8家,年销售超亿元的仅10家;二是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队伍人员老化,新生力量补充慢,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化等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