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国土资源系统紧紧围绕“凝聚精气神,建设新溧阳”总要求,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改革创新”工作定位不动摇,全力服务重大项目攻坚和环境整治攻坚,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国土资源保障。
(一)规划空间与耕地保护任务“一增一减”,有力保障了重大项目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是科学调整规划。科学开展规划修改,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苏皖合作示范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规划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和优化了全市用地空间。二是努力落实指标。落实各类用地计划1.05万亩,上报征收(用)土地19个批次,总面积1万亩,完成总供地8446亩(不含划拨用地),有力保障了重大产业和民生项目的合理用地需求。三是积极争取资金。指导相关镇(区)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总面积3.4万亩,新增耕地1.25万亩,位居全省第一。
(二)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与质量“双提高”,有效落实了资源保护制度。一是科学划定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将城镇周边8319亩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保护;同时与各镇(区)密切配合,做好城镇外围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二是在全省率先完成同一乡镇布局调整试点工作。三是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总规模900余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总规模900余亩。四是落实2个省以上投资的土地整治项目,总面积2万亩,争取省投资金约7200万元,同时指导上兴镇做好省土地整治生态化示范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五是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管,运用执法巡查视频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联合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持续加大对破坏耕地、非法盗采矿产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切实提高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一是加大节约集约考核力度。各镇(区)主动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逐渐摒弃以往粗放利用土地的落后观念。二是加大专项清理力度。出台《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专项清理实施方案》,有序开展土地评估、协议收回、权证注销等各项处置工作。三是加大存量盘活力度,全市盘活存量建设用地806亩。四是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出台全市《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和《工业用地调查工作方案》,有序开展低效产业用地专项规划编制和工业用地调查,为进一步提升全市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提供基础保障。
(四)开采量和开采年限“双控制”,生态化修复了一批废弃矿山。一是编制《溧阳市第三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完成《溧阳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调整方案》。二是按照市政府开展矿山专项整治和矿产品生产运输综合整治工作要求,牵头关闭矿山企业2家、砖瓦窑10家,对5家已关闭的矿山进行生态修复。三是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矿山资源出让相关机制的意见》。四是积极争取成为全省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试点。五是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将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纳入群测群防体系,切实提高基层单位对隐患点监测、预警、处置的能力。
(五)窗口服务瞄准“四全目标”,平稳有序开展了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一是按照国土资源“四全”服务模式标准,以及市领导对不动产工作“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创新流程、创新业务、创新监管,让社会满意、让政府满意、让上级满意”的要求,市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从“两套系统、两轨运行”逐步过渡到“一套人马、一本证书”,实现了“房屋登记系统、不动产测绘系统、不动产登记系统”的“三个对接”,全面完成了“不动产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信息平台”四统一。二是在省内首批接入国家系统平台,一年来共办理各类权属登记3.2万件,受理各类查询业务4万余次,对全省不动产改革工作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出台不动产登记集体会审制度,明确对申请人提出的权属、面积、范围、用途、年限等不动产登记事项无法确认,或没有明确登记依据,超出职责范围,以及涉及多部门职能的,将组织集体会审,切实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六)“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深入,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得到全面落实。一是狠抓“党章党规专题党课、系列讲话专题学习、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关键环节,全系统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圆满完成抗洪救灾、文明城市创建、“双挂双促”结对帮扶等任务。三是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主线,以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为抓手,以3大领域10项具体问题为导向,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全系统各级在廉洁自律、工作作风、服务效能等方面有明显提升;会同市纪委、监察局共同开展的耕地占补平衡项目专项督查,在全市专项督查工作评比中名列前茅。四是进一步加强对工会、团委、妇委会、土地学会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组织领导,指导各单位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在锻炼干部队伍的同时,有效凝聚干事创业的正能量和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