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部门动态 >>内容
月是故乡明,情是亲人浓
关于中秋那些事儿
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离家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这或许才是中秋真正的意义。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已成为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可现在中秋节的“节味儿”到底在哪儿?除了花钱购买月饼时我们内心会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外。我们还能从哪里寻找到中秋节的踪迹。
中秋习俗
源于祭月,严肃的 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晋代傅玄《拟天问》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句。月有玉兔之说,民间久已流传。故旧时每逢八月中秋,街上即有“兔儿爷”、“玉兔捣药”“兔山”等节令玩具上市。图中“玉兔”为模制,插耳,中空,有线。线连持杵之臂,拉线杵即上下捣动。“玉兔降临人间”,小儿齐欢欣。
每到中秋假期,总会有一群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和家人团聚,只能在工作中独自度过中秋。在中秋佳节,看着别人能和家人团聚,就更显得落寞。给大家推荐几本亲情的书籍,满载温情,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各位作者笔下的亲情是怎样的吧。
《目送》
作者:龙应台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21世纪的《背影》 + 感人至深的“生死笔记”+ 龙应台亲手摄影 + 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人生三书”之一《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人生三书”之二《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皮囊》
作者:蔡崇达
白岩松、刘同、蒋方舟、阿来、阎连科、张晓龙倾情推荐,献给内心漂泊无依的你,关于亲人、关于故乡,真挚暖心——请勿在公众场合阅读,比如地铁,以免流泪遭围观。作者为80后媒体人,人称“天才达达”,韩寒口中的“写作大师”。24岁任《新周刊》杂志主编。这本蔡崇达随笔集,刘德华、李敬泽、白岩松作序推荐。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作者:周国平
二十多年前,45岁的周国平喜得一女妞妞,如同拥有了整个世界的绚烂;女儿随后查出眼癌,整个家庭被推入无边的深渊。妞妞可爱之极,更让人心痛之极。虽生必死,是她的父母每时每刻都要面对的。挖去她的双眼,暂时延长她的生命,亦不能避免癌症的复发,日后却又要面对人生接踵而来的种种不堪与痛苦;不做手术,她的生命就像流星一样短暂。周国平夫妇在痛楚中不知所从。父爱如山,可到最后,父爱什么也解决不了。《妞妞》是周国平为妞妞而写,同时也是为他自己而写。这本书是不问有什么意义的产物,它是给不问有什么意义的读者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