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溧阳要闻
>>内容
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园区开发看溧阳解放思想效应
发布日期: 2018-07-08 浏览次数:
来源:溧阳时报 字号:〖
超大
大
默认
〗
溧阳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传统工业基础薄弱。从上世纪90年代起,勤劳进取的溧阳人喊出“四大开发”口号,将工业开发区建设置于“四大开发”之首,创办了昆仑新技术工业开发区。从昆仑新技术工业开发区到溧阳经济开发区,再到创建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以及将溧阳经济开发区“移师”上兴,溧阳人把握大势,主动求变,紧抓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两条主线,走出一条符合客观规律、具有溧阳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合力拓荒筑梦
濑水之滨崛起一座工业城
园区是县域经济的高地,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主平台,因此,一部园区发展史就是一个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史。谈到溧阳的工业园区发展,不得不从昆仑新技术工业开发区的成立说起。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溧阳县城,历经改革开放初期的洗礼,工业经济开始有了一定基础。1985年,城内共有各类工业企业114家,年工业总产值32162万元。然而,当时的这些工厂都散落于城内各处,有的甚至是与居民新村、百货商场毗邻而居,隔墙而建。这种不合理的布局既阻碍了工业经济自身的壮大,也制约了城市功能完善和空间拓展。
“划出一定区域、集中发展工业”,成为当年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宛如一股春风吹醒了神州大地。溧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在老城区北郊划出0.8平方公里土地发展工业园区,并将之命名为昆仑新技术工业开发区。为推动园区建设,当时市委市政府号召本地优秀企业率先“进园区”,上上、正昌、华鹏等骨干企业纷纷在开发区落户。1993年底,累计进园区企业已达42家,项目总投资4.5亿元,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1994年,溧阳市昆仑新技术工业开发区更名为江苏省溧阳昆仑经济开发区。2000年7月,江苏省溧阳昆仑经济开发区又更名为江苏省溧阳经济开发区。
园区要发展,合理规划、拉开框架成为关键。经过多轮行政区划调整,至2007年,溧阳经济开发区与溧城镇实行区镇合一,区域面积扩大至155.21平方公里,建成区达30平方公里。虽然区域面积变大了,但园区建设者提出了“大规划、小开发”理念,集约利用土地,没有走传统的摊大饼式的发展道路,为园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此外,在产业发展上,园区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办区原则,培育了金属冶炼和加工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和设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等一批特色产业,为溧阳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园区管理上,溧阳经济开发区坚持体制创新,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在管理体制上,开发区管委会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运营机制,下设“八局一办”,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政府机构垂直对口、人员臃肿、包袱过重的局面;在服务体制上,坚持以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务为宗旨,专门设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实行“110即时跟踪服务”等新模式,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事实证明,体制创新比起政策优惠,对于溧阳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更关键、更持久,是保障溧阳经济开发区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突破区域限制
小县城主动对接中关村
今年7月4日,上汽大通房车研发及生产基地第1000辆整车在江苏中关村厂区顺利下线,该项目总投资17亿元,占地420亩,是国内首个专为大规模定制化房车打造的研发及生产基地。上汽集团副总裁蓝青松说:“上汽集团来溧阳投资,看中的就是江苏中关村的品牌优势和优质服务。”
为抢抓发展机遇,增创发展优势,2012年,溧阳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主动对接北京中关村。当年1月7日,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管委会与常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年3月24日,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开园暨项目签约仪式在溧阳举行,园区规划面积约40.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80.9平方公里。这是中关村在北京市外设立的第一个科技产业园区,开创了县级市与全国顶尖高科技产业园区合作的先河。
思路一变天地宽。江苏中关村成立后,将中关村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溧阳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相结合,加快特色新兴产业集聚。2016年3月,全市首家动力电池企业——常州普莱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江苏中关村,由此拉开了溧阳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序幕。此后,总投资200亿元的上汽时代动力电池系统与时代上汽动力电池项目、总投资100亿元的宁德时代锂电池长三角生产基地项目、投资50亿元的江苏北星高分子复合材料项目等动力电池项目纷至沓来。目前,园区已集聚了国内知名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37个,涵盖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预计到2020年,动力电池产能将超过60GWH,工业总产值可达800-1000亿元。重大项目的持续突破,带动了园区经济的转型升级。目前,园区已形成动力电池、输变电、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园区经济质效持续提升。2017年,江苏中关村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中列第8位。
中关村为溧阳带来的,更多是观念的转变与机制的创新。江苏中关村积极探索去行政化管理制度,在全省率先实行招商人员聘任制,打破不同编制的管理阻碍,做到“以实绩论英雄”;全面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模式,加快实施“多证合一”改革,超前实现“3330”常态化;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和“项目代建制”,创造了上汽房车项目4.5万平方米厂房从打桩到主体封顶93天完成、璞泰来电池隔膜项目从基础到主体封顶50天完成的“中关村速度。”此外,经过行政区划调整,我市理顺了江苏中关村和溧城镇的关系,并设立昆仑街道,让江苏中关村一门心思做好经济建设。
在科技创新方面,江苏中关村秉承中关村改革创新技术,加快引进和培育创新主体和创新载体,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中科院物理所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上海交大江苏中关村研究院等国内一流科研机构纷纷落户江苏中关村,陈立泉、吴峰、李泓等一批院士级高端创新人才集聚溧阳,为江苏中关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主动接轨南京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博飞特(上海)汽车设备自动化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汽车车身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研发、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该公司在上兴投资5.05亿元,建设汽车车身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及汽车生产流水线自动化输送系统,计划今年年底投产,将是我市首套无人制造的汽车部件柔性自动化生产线。之所以选择到上兴来投资,企业负责人张健伟直言,上兴紧邻南京,而南京又有丰富的科创资源,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为承接大城市资源溢出效益,更好地推动溧阳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融入常州、接轨南京”发展战略。2016年,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对新的开发区体系目录调整契机,结合上兴镇的特点优势,将江苏省溧阳经济开发区主战场拓展到了上兴新区,并依据产城融合的理念,把溧阳经济开发区、曹山旅游度假区及上兴镇实行三位一体、区镇合一,将上兴打造成“接轨南京第一城、经济发展增长极、产城融合示范区、体制机制试验地”。
接轨南京,上兴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宁杭、扬溧、常溧等高速纵横贯穿,104国道、239省道、341省道在这里交汇,宁杭高铁在开发区设有瓦屋山站,距离开发区核心区域仅2公里,开发区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也只有49公里。然而,上兴虽然紧邻南京,但从位置上看,中间毕竟还隔着溧水、江宁,而且南京的产业辐射能力也没有北京、上海等地明显。引进南京要素难,但借助南京要素为我所用相对容易。思路决定出路。借助于南京的市场、产业、人才等优势,再加上上兴的成本、交通、生态优势,项目就开始落地了。上海的博飞特、众雅、赛密思,南京的力汇振控、浩天科技、盛航博测,苏州的协多利、聚亿光伏,常州的兴跃洋等项目纷纷落地,掀起了一轮项目建设的高潮。溧阳经济开发区主任、上兴镇镇长朱威告诉记者,2016年经开区移师上兴后,坚持高点规划,加快整体建设,完成了开发区一期6.7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5000亩土地实现“七通一平”,目前开发区框架已经成型,具备了承载重大项目的基础条件。此外,上兴还与南大、南航、南工大、南艺、南信大等高校开展合作,积极利用南京的科教、人才资源优势,为园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接轨南京,不局限于一地一域,不止于经济合作。曹山旅游度假区与南京及周边地区错位发展,成为南京市民的休闲基地;南航天目湖校区开工建设,溧阳终圆“大学梦”;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溧阳分院等相继落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级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凭风好借力,扬帆正当时。当前,溧阳正按照省委、常州市委有关要求,紧抓南京大力提升城市首位度这一契机,全面推进“接轨南京”这一重大战略,以独特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借力宁杭高铁形成的南京、溧阳“同城效应”, 主动争取资源,增创自身优势,推动溧阳加快实现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最美副中心城市”的目标。(陶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