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溧阳要闻 >>内容
民生实事之六——提升溧阳“1号公路”内涵
对已建成的300多公里溧阳“1号公路”沿线绿化和村庄环境开展整治提升;新建驿站3个、茶舍3个,加强观景平台、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新建旅游公路100公里。依托旅游公路带动作用,推动沿线民宿、农家乐等规范发展。
去年,我市抢抓“全域旅游发展”机遇,积极探索“交通+”新路径,以“四好农村路”为载体,按照“全国一流、全省示范”的标准,成功打造特色农路品牌——溧阳“1号公路”。 日前,记者在位于竹箦镇水西村附近的焦尾琴大道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看到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趁着晴好天气进行路基施工。据市农路办主任陈明忠介绍,在建的焦尾琴大道,正是一条连接溧阳“1号公路”北片区与南片区的旅游公路,道路建成后,将成为北山老区群众前往239省道、天目湖旅游景区,以及城区市民前往溧阳“1号公路”北片区的快捷通道,无需再借助国省干线公路绕行。“除了焦尾琴大道,环天目湖道路、曹山至瓦屋山线也正在进行路基施工。环大溪水库道路已全线贯通,观阳线、瓦屋山线、后周-塘马水库线、周城至河口、上沛-旧县(上兴段)、张巷路已全部完成。” 在加快打造“大小环扣、内联外引”路网体系的同时,市交通运输局把溧阳“1号公路”作为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升溧阳“1号公路”旅游内涵,全力打响“溧阳旅游”新品牌。为此,市交通运输局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适当的原则,建设完善高品质的观景台、驿站、茶舍、房车营地、停车区位等配套服务设施,丰富旅游供给,为游客增添各种不同的旅游体验。同时,高标准、艺术化设置溧阳“1号公路”沿线旅游标识、标志和标牌,并将沿线景区景点、驿站以及特色产品、乡土文化、交通出行等旅游信息整合到“自在溧阳”手机APP平台,为游客提供最贴心便捷的服务。不仅如此,还在管理上创新机制、落实责任,制定出台了《溧阳“1号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方案》,积极试行“片区管理”路政管理运营新模式,全面推行路政养护联合巡查机制,对已建成的300多公里溧阳“1号公路”沿线绿化和村庄环境开展整治提升,创造“畅通、安全、舒适”的通行环境。 溧阳“1号公路”沿途随处可见的“创意插画”,亮丽夺目的三色标线,“神女之心”路段停车位上生动活泼的漫画形象,返璞归真的杨湾驿站……我们不难发现,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溧阳“1号公路”沿线绿化、景观、标志标识、旅游功能、旅游元素等有了显著提升,在北山、南山热点线路已增设公厕14处、停车泊位300个,塘马驿站、神女湖观景台、杨湾驿站、上兴祠堂驿站已投用,旅游大道、张巷路、平横线、观阳路等慢行系统已全部完成;塘马汽车营地、神女湖驿站、汨罗灞驿站正在紧张施工。 “在交通发展新时代,老百姓已不再满足于通路通车等‘硬需求’,而是更加注重获得感、画面感、幸福感等‘软需求’,这也对溧阳‘1号公路’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溧阳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交通部门坚持把溧阳“1号公路”作为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从历史文化、乡土文化、红色文化三个方面,挖掘历史文脉,以绿雕小品、硬质景观灯等形式重塑人文精神,培育城市气质,彰显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商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把溧阳“1号公路”打造成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体验之路,为溧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