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18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重大项目推进年”和“全域旅游推进年”工作主题,以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创新推进项目建设、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向好,四大重点产业增长强劲,较好实现各项目标任务。
2018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0.2%、10.0%;工业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3.0%、27.6%;规上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4.7%、13.3%;规上工业利税、工业利润分别增长29.9%、34.3%;规上工业企业中,智能电网、农牧与饲料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和动力电池等四大重点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9%,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0.6%;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3.4%,占规模工业企业应税销售收入的29.7%;全年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3.1%。
一、项目推进机制创新
(一)建立重点项目管理平台。今年上半年,开通了溧阳市重点工业项目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有效提高了镇区上报项目进展情况的效率,充分整合了项目相关信息,图文并茂地实时反映项目的前期手续办理以及建设进展情况,第一时间掌握项目推进面临的矛盾和困难,项目跟踪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二)完善项目服务督查机制。大力推行领导挂钩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协调会办等制度,协调建设、规划、国土、环保、安监等相关部门大开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加快未开工项目的前期手续办理。同时加大项目督查力度,按季度考核重点项目进展情况,采用无人机航拍并制作成图册,报送市相关领导。
(三)优化制造经济招商体制。4月份成立先进制造经济招商办公室,制定了办公室驻点招商等相关工作制度。组织招商人员对本市重点发展产业开展学习调研,完成“4+X”重点产业调研报告;绘制上海、南京、杭州、深圳四个城市先进制造业产业地图;研究接轨南京的产业方向和具体目标,加大精准招商的力度。通过商会、咨询机构、展会、在外知名人士、中介代理、驻点招商等途径拓展招商渠道,搭建项目信息网。
二、服务发展成效显著
(一)深化精准扶持工作。2017年入选我市第一批精准扶持的7个项目大部分进展情况良好,目前正在按计划推进项目建设,其中有5个项目获得了2017年度扶持奖励资金。2018年第一批入选精准扶持的3个项目已经签订了三方协议,目前进展情况良好。2018年第二批申报工作已经结束,正在对项目进行进一步的调研中。
(二)持续开展企业走访。持续开展“进镇入企挂钩服务”活动,局领导班子带头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听诉求、找问题、寻对策。全局共走访企业142家,梳理汇总各类问题、建议四十余条,帮助协调解决问题二十余条。同时,各分管领导还分行业对全市工业企业运行情况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文章4篇。9月份,市领导带队对152家重点工业企业进行走访,通过走访共梳理出157条问题及建议,并对七类共性问题和五个个性问题提出建议方案,形成政情通报下发至镇区及相关部门。
(三)加大要素资源供给。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兑现“向先进制造出发”各类奖励资金17438万元,精准扶持项目奖励资金1159.66万元。同时积极对上争取,今年以来累计争取省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地方财政补贴资金271万元,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专项切块奖补资金260万元,常州“三位一体”专项资金2643.7万元,合计发放奖励资金达21772.36万元。二是开展个性化服务。今年以来,我们先后邀请了省、常州市专家和智能制造服务商,为力乐公司、金桥、科华、布勒、上汽大通等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邀请工信部专家深入上上电缆、科华等企业,详细了解企业重大技术攻关项目进展情况,指导企业积极申报工信部工业强基项目,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大型活动,有效拓宽了企业家的眼界,坚定了广大企业家发展智能制造的信心。三是持续推进工业设计工作。今年,雪奈利时装、国粮仓储、布勒机械、科华控股、中兴西田等五家企业成功申报常州市工业设计中心;正昌粮机顺利通过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申报。二十八所的拖挂式房车进入省工业设计产品金奖终评,上汽大通的C型房车同时入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复评和省工业设计产品金奖终评。继续开展天目湖创新设计大赛,分为工业产品组和民宿设计组两个组别,经过评选,最终确定了35件获奖作品。同时注重获奖成果转化,充分利用外部高端设计资源助力我市企业发展。四是组织企业申报相关荣誉。今年以来,共申报江苏省信用管理贯标企业12家,常州市级示范企业1家,省级示范企业1家。成功申报省专精特新产品企业2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溧阳市江南烘缸制造有限公司、江苏金源高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18年度省专精特新产品企业;江苏安靠智能输电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18年度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同时,还积极组织相关企业申报省管理创新优秀和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
三、保卫蓝天精准发力
(一)减化目标全面完成。牵头制定《溧阳市化工生产企业整治提升工作方案》,对全市化工企业实施现场诊断,对照企业“一企一策”方案,实施全方位梳理,深入细致的查找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形成问题汇总清单,明确分类整治任务,超额完成全年减化目标任务。全年累计上报常州“263”办关停验收企业20家,完成上级下达的2018年“减化”关闭任务;全年完成关闭任务27家;对照国标与民标的双标准全面完成20家保留企业的整治提升。
(二)污染防治主动作为。在蓝天保卫战中主动作为,为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合环保部门,通过施行网格化管理、细化管控措施、定期督查限产情况、动态调整管控企业名单、制定限停产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强制减排企业限停产措施落实到位。一是持续做好省市级管控企业限产督查工作。对省、市大气办明确的47家管控企业以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督查,督促企业坚持做好限产措施落实情况的日报工作, 累计现场督查管控企业630余次,限停产企业管控措施基本能落实到位。二是重点抓好进博会期间企业限停产工作。根据《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专项方案》(常大气办〔2018〕35号)及市环委会(溧环委发〔2018〕18号)文件要求,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保障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空气质量,在会期保障阶段,对市大气办确定的141家限停产企业以及后续增加的102家企业展开督查,我局全员出动,分九组深入挂钩镇区督查限停产企业300余次,并每日将督查情况进行汇总上报,进博会期间,企业限停产工作基本能落实到位。三是切实推进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工作。11月下旬至12月初重污染天气持续多日,根据市大气办确定的285家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企业,参照红色预警,实施I级管控措施,并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四是科学合理制定秋冬季错峰生产清单。根据省工信厅、生态环境厅及发改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重点行业秋冬季差异化错峰生产绩效评价的指导性意见》,结合企业实际,对11家钢铁、水泥、化工、铸造等行业的企业,按照总体限产25%的原则,上报企业清单及建议措施。
(三)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年初下达了《关于下达2018年全市各镇区节能目标任务的通知》,明确各镇区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目标和节能重点工程工作目标任务。全年工业总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5.6%;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3.62%。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目标任务。 二是开展专题培训。举办企业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业务培训班,开展12家企业能源审计和18家企业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三是严格节能审查。贯彻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的立项,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有3个项目完成节能报告书(表)的审查批复。四是加强执法监察。目前我市已有6家企业接受了我市节能监察中心的变压器专项节能监察,4家企业接收了省级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专项监察。
(四)炉窑整治主动谋划。对全市所有的窑炉,特别是中频炉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摸排;共拆除7台3吨以下冲天炉,整治23台≥0.25吨的铝壳无磁轭中频炉。对全市10家企业使用的煤炭含硫量和灰分指标定期进行抽检,严格控制用煤企业的煤种标准。完成3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集中供热替代和鑫林钢铁、三元钢铁、上上电缆和戴西金属等五家企业工业窑炉“煤改气”工程。
四、智慧城市稳步推进
(一)推进大数据云平台建设。目前云计算平台已基本完成建设,大数据系统完成了《需求规格说明》、《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的编制,完成了公共基础库、公共业务库、公共服务库、目录管理服务平台、数据交换系统、前置交换系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等的开发工作,完成了41个单位的电子文档录入和7个系统对接,还有9个系统正在对接中。
(二)全面推广“自在溧阳”APP。今年以来加大APP更新迭代以及推广使用力度。在产品功能上,对接了华夏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就支付功能达成合作意向。同时加大推广力度,“自在溧阳”APP注册人数达到16800人,实名注册用户超过三千人。
五、综合评价有序开展
(一)完成规上企业评价分类。建立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系统,依托评价系统对2017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了评价分类。
(二)制定实施差别化政策。今年5月,在常州市率先出台《关于对工业企业实施差别化政策推动资源集约利用的意见》(溧政发〔2018〕15号),根据企业评价等级,在自来水、蒸汽、天然气以及土地使用税等方面对企业实施差别化政策。
(三)升级完善综合评价系统。评价系统更新至2.0版本,新增数据审核纠错、经济运行监测报告、资源集约利用分析报告、指标权重动态调整测算及企业数据填报等功能,充分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和智能分析模型,开展统计分析、预测预警和评估研判。
(四)修改完善综合评价办法。根据常州市评价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对已出台的评价办法进行修订,调整各评价指标权重、口径以及分类办法,更科学地评价企业。
六、企业发展信心提振
(一)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我局积极筹划举办“弘扬企业家精神,谋求高质量发展”论坛。通过采访、整理22位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12月1日起在《溧阳时报》进行集中宣传报道,策划拍摄主题为“溧阳市工业经济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纪实”的宣传片等活动,进一步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鼓励和引导企业坚守实体经济根本,把握创新引领关键,努力实现企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企业家培训计划,举办营销管理高级研修班,重点培养领军型企业家20人、成长型企业家32人及企业生产管理人才120人。今年以来,通过组织大型讲座、经信讲坛、专题研修班及总裁研修班等形式,共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超过4200人次。
(三)稳定企业家发展预期。组织部分企业家代表开展座谈活动,充分了解当前形势下,我市企业家的对未来的预期和发展的信心。同时,我局将市委蒋锋书记在《2018年中秋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发放到全市382家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手中,让企业了解市委市政府作为企业发展的“店小二”,一定会为大家创造一个最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企业一同克服困难、加快发展,进一步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编制了2018年度涉企优惠政策汇编,方便企业及时了解掌握相关优惠政策。
七、诚信建设力度加大
(一)高度重视。今年以来我市加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9月26日邀请省信用办有关专家来我市专题知道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全程陪同并对信用工作提出要求。
(二)完善制度。我市今年相继出台了《应征失信联合惩戒办法》《溧阳市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实施方案》《溧阳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提升重点领域诚信制度化建设,社会诚信水平不断提升,截止目前,我市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平台县级区域排名第38位。
(三)突出特色。围绕我市全域旅游推进,我局积极探索“信用+旅游”建设,探索实施“诚信旅游”建设项目,并争取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应用项目专项资金30万元。今年9月,我市锦汇商业广场被命名为全省首批诚信示范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