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 移动端应用

  • 政务微信

  • 政务微博

  • 智能问答

  • 登录个人中心

  • 网站首页
  • 要闻动态
  • 魅力溧阳
  • 政民互动
  • 政府信息公开
  • 办事服务
  • 数据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溧阳要闻 >>内容

财政助力乡村振兴 每年投入2.6亿元
发布日期: 2019-01-22 浏览次数:    来源:溧阳时报  字号:〖超大 大 默认〗
 
 

每年投入财政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专门用于改善农村道路、桥梁、路灯、村民活动中心;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投入财政资金800余万元;
扶持稻田综合种养、工厂化养殖等新兴农业生产方式,投入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

 

财政投入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财政优先保障“三农”,平均每年投入约2.6亿元用于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等,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政策支撑和财力保障。
“过去种田就是一种负担,种一亩地要缴200多元的税费。现在不但取消了农业税,一亩地财政补贴100多元,我们还有退休金,这在以前可是做梦都不敢想啊!”说起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今年67岁的埭头镇余家坝老村支书史国新感触良多。现在他每个月拿1700多元的养老金,带着小孙子享受着天伦之乐。他称,如今村里帮助村民统筹兼顾合理利用资源,大伙的口袋一天比一天鼓了。
2000年前,余家坝村人靠开矿致富,因此留下了数量多、分布广的矿坑。当地人思想并没有被深邃黑暗的矿洞禁锢住,当初为发展竭泽而渔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于是想出了用矿洞养鱼来实现再利用。余家坝村支书朱俊告诉记者,余家坝村近几年进行土地治理,加上各级财政扶持,对大大小小总计100多亩的矿坑和废弃的坑塘进行复垦,村集体在2017年收入达到120多万元。“2017年,我们把2400多亩的鱼塘、蟹塘变为良田划归到村委,并和农民签订合同,保底收入每亩500元,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 。”朱俊称,根据本村鱼塘、蟹塘拥有权的特殊性,采用集中规划、种植,让农民收益更加有保障。
近年来,我市农业生产已由过去的以一家一户经营为主逐步转化为以规模化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经营为主,生产经营呈企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现代化特点。据统计,目前,全市有各类农业企业500多家;各类农业园区200多个;各类农业合作社1229家,家庭农场1172家。
成立于2011年的何家桥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过7年的发展,如今在全省已小有名气。
“2009年,我开始搞规模种植,种了200亩地,一亩地有500元至800元收入,2011年便成立了农机合作社。而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加之洪涝灾害,按照传统卖稻老思路,亏本是必然的。”合作社胡顺保告诉记者,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后,多次前来帮助他一起研判市场风险,商量后一致决定扩大产业链,采用全程机械化做深加工,从卖稻转型到卖米。如今合作社推出了“后六”牌大米,并通过了绿色和无公害的双重认证,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合作社生产出的大米从此走上了品牌化的道路。
市财政局总会计师田春华表示,农机合作社把分散的个体农户、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行业合力,壮大同业规模,增强规避风险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无疑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动能。何家桥农机合作社的规模现在越来越大,已有100多台农机具,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利用时间差,还能服务周边镇村。2017年合作社销售就实现600多万元。
“说实话,这些数字的提高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胡顺保告诉记者,财政补贴就是真金白金的投入,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建造的800多平方米库房,市财政补贴了10多万元。在2013至2014年期间,财政又给合作社“优质大米一体化建设”项目补贴了80多万元。“农机合作社根据市场行情‘见风使舵’,再有财政这一优秀‘水手’,定能掌好农业生产这艘大船,带领农民驶向致富彼岸。”胡顺保充满信心。
当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后,如何做出一张美丽的名片,成为乡村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余家坝村是2015年常州市美丽乡村。记者采访获悉,余家坝村并没有把建设美丽乡村当作第一要务,而是从改善村民的日常生活水平着手,对村里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档升级,能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只是这一过程的“附送奖励”。从去年开始,在市财政的扶持下,余家坝村就已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和生活污水处理再利用,对家家户户都进行厕所改造,村里所有的旱厕均变为水冲式厕所,夏天公共厕所外就能闻到的刺鼻臭味已不复存在。“‘厕所革命’看是小事,却关系群众生活、百姓幸福、乡村文明。”朱俊直言,农村厕所改造提升工程不仅让百姓“方便”更方便,也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环境和文明形象,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美丽乡村不仅仅是要村子环境美起来,也要让村民的心里美起来。记者看到,在财政补贴的支持下,余家坝村安装了358盏路灯,村民夜晚出行安全有了保障。村民史如才告诉记者,他的老父亲今年97岁了,虽然家离镇卫生院仅4.5公里,过去却因道路比较泥泞崎岖,老人从来没去就医过。现在村里有了“村村通”的公交,老人如今去卫生院非常方便。“我们余家坝村的道路平坦了、夜晚明亮了、交通便利了,村民更爱余家坝村了,我们的心里也就更美滋滋了。”史如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朱梦笛 沈亚萍)

常州市人民政府 溧阳人大网 溧阳政协网 溧阳市人民法院网
溧阳市人民政府  苏ICP备1700361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256号  网站标识码:3204810031
网站主办单位:溧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南环路18号网站地图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