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溧阳要闻 >>内容
今年78岁的高烈惠,是土生土长的溧阳人,1961年毕业于溧阳农校,分配在河口公社当农技员,1962年下放回村当农民。他做过生产队记工员、治虫员、大队农技员、公社水利员。1976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制种,至今在种子事业上已度过了43个春秋。43年间,高烈惠23次去海南为溧阳加代繁育良种,共繁育杂交水稻种子999.85万公斤,供种面积999.85万亩,和常规稻相比,共增产稻谷49.9万吨。1995年以后,他把工作重心转入常规优质粳稻种子的繁育和推广。他和常州水稻育种专家羌沃孚、江琪祥、钮中一合作,先后引进、繁育、推广“武育粳2号”“武运粳3号”“9516”“9522”“9520”“9707”等新品种,为我市大米优质化、品牌化、市场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针对溧阳种子部门一直未育出过属于溧阳品牌水稻品种的缺憾,退休后高烈惠孜孜不倦地在培育水稻新品种上下功夫。经过近20年的试验和实践,2018年,他终于育出了性状稳定,米质优良,口感软糯,香味浓郁,亩产潜力可达千斤以上的优质粳稻新品系,在耄耋之年,圆了自己的溧阳水稻种子梦。杂交制种他是溧阳的当家技术员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明和生产应用轰动世界。在苏南地区应用多年的“劳民低产”的双季稻种植制度,被“一季超双季”的杂交稻所替代。推广种植杂交稻既是当时的技术革新,也是政治任务。1978年,溧阳县对杂交稻的制种和应用实行各公社自繁自用的策略,每个公社都必须自行制种,所产种子供本公社推广使用。时任马垫公社制种技术员的高烈惠,在自己负责技术指导的135亩“汕优3号”制种田里,采用扩大母本群体增加每亩总穗数;两期父本播期相差5天,促发增加总穗数;适当加大“赤霉素”用量减轻“包茎”现象;把人工竹杆赶花粉改为人工“拉绳”赶花粉等创新措施,获得制种田实收母本种子平均亩产125.5公斤的好收成,比当时全县平均制种亩产51公斤高出2.46倍,在全县和当时的镇江地区均创下了最高的纪录。高烈惠的创新技术受到了地区和县级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不断地得到宣传和推广。1979年6月,高烈惠被借调到溧阳县种子公司工作,负责全县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工作。新的岗位,为他发挥自己的才华提供了新的平台。从那时起,每年的冬春季节他作为溧阳制种的当家技术员,去海南加代繁殖杂交水稻的亲本,同时鉴定各公社制种的质量和纯度。每年5-10月的时段,他活跃在溧阳各个公社的制种田里。播前制订生产和技术方案、培训各公社和大队的农技人员;生产过程中要多次举办培训班和召开现场会议;要经常指导和督查各个公社制种田的父母本发育进度;剥查和掌握幼穗分化进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在当时全县只有少数公社通汽车,轮船只有一天一班,自行车都未配备的情况下,下乡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1983年,溧阳县把竹箦余桥作为一个集中制种点,因为交通不便,来回步行是经常的事。1984-1993年,后周黄金山村因自然隔离条件好,成了溧阳唯一的制种点,规模在2000亩以上,最高时达4700亩,平均亩产达176公斤。高烈惠经常长住在那里进行技术指导。当地老百姓通过制种而致富,家家都盖起了新瓦房。在1978-1987年期间,高烈惠累计服务全县各公社杂交稻制种53119亩,产种406.74万公斤;制种平均亩产由初期的50公斤左右递增到1987年的140公斤。由他负责去海南鉴定的杂交稻种子样本达4890余个。在1988-1995年期间,高烈惠主持种子公司集中制种10600亩,产种总量160.46万公斤,8年间平均制种亩产151.38公斤。在工作期间,由高烈惠主持的杂交稻制种科技项目,分别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七个项次。鉴于高烈惠的工作业绩和社会贡献,1997年,高烈惠被破格评定为高级农艺师。良种推繁他紧贴市场需求不断引繁优质新品种粮食市场放开以后,广大市民对稻米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市场对籼型稻米和杂交稻米的需求量锐减,价格也比粳型稻米明显降低。繁育推广优质的粳稻品种,比种植杂交水稻效益更好,市场更大。1995年以后,高烈惠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在新的优质粳稻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上。他不但密切注意全国优质粳稻品种的培育和发展动态,还经常与常州的三位水稻育种专家紧密联系,了解和掌握他们的育种成果,力争在新品种育成的苗头阶段就引进试验和示范,使溧阳的优质粳稻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与常武地区保持同步。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和品系有:武育粳2号、武运粳3号、9516、9522、9520。后来又发展到9707、9746、8333、2235、南粳5055等。1995年,水稻育种专家钮中一培育的新品系9516在全省品比试验中,表现为米质好、抗性好、产量高,被认为是很有推广价值的苗头品种。高烈惠凭借与钮中一多年的同事加朋友关系,得到8两原种。他利用这8两种子,精心育苗,单株栽插,大行稀植,1亩大田秋收种子400多公斤。1996年,他利用这400公斤种子在春刚家庭农场扩种179.5亩,平均实收亩产650公斤,繁种量达11.65万公斤。运用这些种子,1997年全市“9516”的种植面积达到3万余亩,1998年达到60万亩,普及率达到水稻面的80%以上。全市因推广该品种,水稻平均亩产突破600公斤大关,当年增加总产量3600万公斤,为农民增收3600多万元。在随后的水稻新品种(系)的引进、试验、繁育推广过程中,高烈惠带队在海南加代繁育“9707”“9520”等新品种(系),创造了南繁种子平均亩产575公斤的高产量。高烈惠不但注重实践和总结经验,还十分注重业务学习和掌握种子科技的发展动态。在工作期间甚至退休后,他一直订阅多种农技杂志,如中国《杂交水稻》以及《中国农业科学》《江苏农业科技》《浙江农业科技》《上海农业科技》《中国农技推广》等。高烈惠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撰写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技术论文。如:《矮败型不育系“协青早A”繁殖技术》《因地制宜优化“汕优63”制种技术》《溧阳市1984-1991年“汕优63”制种技术进步与经济效益剖析》《杂交水稻种子质量与制种》《种子品牌与市场营销之思考》等。其中《种子品牌与市场营销之思考》被《中国农技推广》杂志刊发;《因地制宜优化“汕优63”制种技术》被中国《杂交水稻》杂志刊发。老年圆梦他终于育出了溧阳的粳稻新品系高烈惠说,武进有三位全国知名的水稻育种专家,“武育粳”“武运粳”系列的粳稻新品种冠名全国。宜兴、丹阳、金坛、句容、溧水等县市,在近几十年中都曾经育出过自己的水稻品种。唯独溧阳没有育出过自己的水稻品种,作为种子技术员和高级农艺师,他心中深感内疚。高烈惠一直努力要育出一个抗性强、品质优、口感好、产量潜力大,属于溧阳自己的粳稻新品种。他为此目标物色亲本多年。1991年,高烈惠在广德县农科所发现了一个长相好、米质优、穗重型的品种“广香40”,以它作父本,用“武育粳2号”作母本于1992年进行人工配组杂交,对其后代进行5年的选择与考察。在1998年,他从中选择出一个有利用价值的单株,定编号为“91-4”。该株系表现为穗大粒多(平均120多粒)、叶色较淡、株高适中(90厘米)、结实率高(96%)。第二年,单株种植了1分田。眼看就要成功之时,却因春刚家庭农场所雇农工无意中将试种品种混收于其它稻谷之中,9年的努力,功亏一篑。这次的失败对高烈惠打击非常大,他心灰意冷,把自己研究多年的数据和相关材料都送给了好友,在家人和同事看来,他是彻底放弃了育种之路。“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个疙瘩,我不服气,我想取得成功,我也觉得我能成功。”2010年,已退休7年的高烈惠,因为不甘心,又重拾起了他深埋心底的“溧阳种子”梦。这一次,他以羌沃孚的“8130-6”作母本,以“武育粳20”和“南粳5055”作父本,并与农艺师张廷明、张春刚、高永斌、狄正兴以及高级农艺师谈夕凤6人组成育种项目组,开始了新一轮的圆梦之旅。2018年秋,新一轮的育种已达8年,所育种子已达8代。8年中,通过对稳产、抗倒、抗病、高产、米质、熟期、株型、穗型、穗粒结构、结实率等多项指标的比对和选择,反复精选,汰劣存优,从中选出了编号为“3055”“3035”两个粳稻新品系。经过8代的种植和观察总结:“3055”生育期158-160天,属早熟晚粳类型。该品系具有抗病、优质、高产的特点。茎杆粗壮,抗倒力强,穗型较大,穗型整齐,结实率96%,千粒重26.8克。“3035”生育期154-156天,属早熟晚粳类型。该品系具有抗病抗倒优质的特点。经加工品尝,“3055”和“3035”表现为适口性好,米饭晶莹、软糯,饭香浓郁,得到参与品尝比较人群的一致好评。目前,以高烈惠为首的育种组,对2018年度“3055”和“3035”两个新品系已作了考察和总结,对2019年繁育工作也作出了布局规划。2018年度,育种组共收获“3055”品系纯种7公斤,“3035”品系纯种3公斤。2019年度,育种组计划进行“3055”与南粳“5055”生产性对比试验,面积3.3亩;计划进行“3055”高产栽培试验3.3亩,对其进行定点观察,为探索高产栽培模式提供依据,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栽培经验;计划进行“3035”高产栽培试验3.3亩,对苗情进行定点观察,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经验。(刘海炳 沈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