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网站首页
要闻动态
魅力溧阳
政民互动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数据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溧阳要闻
>>内容
赤松茸引种成功 两村的村民笑了 结对帮扶项目跨区推广实现多方共赢
发布日期: 2019-06-05 浏览次数:
来源:溧阳时报 字号:〖
超大
大
默认
〗
日前,记者在上兴镇涧东村赤松茸蘑菇种植基地的林地内看到,农民们正忙着采摘已成熟的赤松茸。这种林下套种食用菌的种植技术有望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据了解,赤松茸学名大球盖菇,是国际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蕈菌之一,在我国近几年才刚刚兴起。赤松茸富含蛋白质、多种矿物质及维生素,集香菇、蘑菇、草菇三者于一身,油煎、刺身、素炒、烧烤、煲汤、包馅均不失其独特的清香。
正在田里干活的60多岁的胡玉成是地道、纯朴的上兴农民,也是此基地的主要管理人。他告诉记者,基地有15亩多地,赤松茸生长周期一般为40-50天,亩产鲜菇与投料量成正比,一般可达4000-5000斤。统货现在给批发商的价格每斤约5元,特级精品可达8元以上,核算下来每亩地可收入近2万元。
记者走进基地,轻轻扒开最上面的一层秸秆,一丛丛的赤松茸就出现在眼前,大的有半斤多重,伞盖有十几厘米。与一般菌类不同的是,赤松茸不需要专门制作菌床,而是直接就地铺置,同时可充分利用空地与其他农作物套种。
“我是去年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种植的,管理技术相对简单,容易成功,而且它的栽培原料来源丰富,稻草、麦秸、亚麻秆等都可派上用场,实现废物利用,栽培后的废料还可直接还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胡玉成告诉记者,项目积极影响政府号召,带动周边贫困村农民一起参与,优先从村里低收入群体中选取员工,且工作相对简单,不需要特别技能,1个月可有3000多元的收入,能为贫困户增加相当一笔收入。
常州市食用菌技术协会会长张洪海表示,近年来,我国其他地区引种推广情况表明,赤松茸具有非常广阔的推广前景。它场地适应性强,可充分利用林下、闲置空地种植,适合带动当地村民实现脱贫增收,我国河北、黑龙江多地已作为结对帮扶项目大力推广,助推农民脱贫攻坚,成了名副其实的“扶贫菇”。而且,赤松茸适应温度范围广,可在4~30℃范围出菇,生产周期长,控制得好1月份就可出头批菇,采摘期可以一直持续到6-7月,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那么为什么会将赤松茸引进试种选在涧东村呢?据项目帮扶联系人裴志敏介绍,推广赤松茸是常州的一项结对帮扶项目,最初常州结对帮扶地点在竹箦镇道人渡村,但道人渡村的环境并不适合种植赤松茸,最终确定在邻近的上兴镇涧东村种植。涧东村不仅有适合食用菌生长的良好气候环境和土壤环境,而且村里原先就有几位食用菌种植能手。而道人渡村和涧东村也因这个项目牵手结缘,从而形成“跨区帮扶、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一方面,道人渡村和涧东村两村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两村集体均可以入股方式参与项目,两村村民也可选择入股分红、到种植基地打工获取工资,或者既入股又打工,从而实现增收。
5月20日,张洪海专门为两村农民搞了个现场培训,投料、埋种、覆土等各个关键环节都介绍得细致透彻,农民们听得格外认真。赤松茸的成功试种,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十分振奋。
还有更多的好消息等着他们。据了解,下一步,项目将扩大种植面积,拓宽市场销售渠道,还会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种植。结对帮扶单位表示,他们还会实行定向回收,真正使项目成为农民致富新路径。(余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