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溧阳要闻 >>内容
近年来,在埭头镇余家坝村,村民们将土地流转给种田大户成了一种新趋势,截至目前,村里有7成田地是安徽、徐州等外地过来的种田大户在承包种植。那么,是什么吸引外地农户到余家坝来种植水稻和小麦呢?“吸引我过来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我们来考察时发现,埭头镇交通方便,省道239线穿镇而过,土壤也很适合种植粮食。二是现在农用机械购买都有补贴,集中种植以后,农户们一起购买农药,协调使用农机,进行资金互助,技术共享,这样利润也来了。三是村委一班人服务意识强,群众威信高,遇到矛盾能第一时间处理。”安徽籍种田大户黄玉平告诉记者。黄玉平在余家坝村共承包了500多亩地,以每亩506元租金与村委签了五年期的土地流转协议,机械化耕作,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 说起土地流转的好处,今年71岁的余家坝村村民史健齐对记者喜滋滋地说:“搞土地流转就是给村民铺的一条增收路。我年纪大了,家里还有6亩多地,以前种小麦和稻子还得请人,一年下来算上人工、肥料和机械收割费用,基本没有钱挣,身体还吃不消。现在我家每年土地流转,什么都不用做就有四千多元收入。”史健齐老人说,现在田地租了出去,精神好的时候还可以帮他们做些季节工。2017年以来,余家坝村不断探索破解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难题,通过流转土地吸引大户规模化种植经营。截至目前,该村有3000多亩土地流转到了大户手里。为什么村民们乐意把田地租给外地客?余家坝村村支书朱俊告诉记者,村民们有的在周边企业上班,有的外出打工或做生意,相较种田,前几种效益比较明显,何况土地流转还有一笔额外“地租”,何乐而不为?此外,目前村里剩下三成土地是本地种田大户承包种植,据本地农户胡顺保介绍,2009年他承包了200多亩地,土地流转后增加到现在的600亩,目前精细化种植小麦、水稻和油菜等传统农作物,他将自己的大米注册了“凵了山大米”品牌,去年还在常州市农业委员会组织的首届“常州好大米、好杂粮”评比中获得银奖。村民们通过租田收入增加了,大户们通过规模种植也尝到了甜头。而村两委一班人,则可以集中精力改善村庄居住环境。据悉,余家坝村是2015年常州市美丽乡村,该村从改善村民的日常生活水平着手,对村里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档升级,美丽乡村建设水到渠成。今年年初,在市镇两级财政的支持下,余家坝村又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和生活污水处理再利用,家家户户都进行了厕所改造,村里所有的旱厕均变为水冲式厕所。“‘厕所革命’看是小事,却关系群众生活、百姓幸福、乡村文明。”朱俊直言,农村厕所改造提升工程不仅让百姓“方便”更方便,也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环境和文明形象,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韩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