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溧阳要闻 >>内容
天目湖畔,伍员山下,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庄,这里秀丽的竹林、潺潺的溪流、小楼院落依山偎翠错落有致,田园韵味十足。它的存在,让天目湖这个国家5A级旅游度假区多了份亲切、生动与自然。它就是三胜村。说起三胜村的村名,村里老百姓到现在提起来还尤为骄傲。上世纪50年代初,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县下田村大丰收,吃饱了穿暖了的村民们很幸福,一合计,就联名写信把这美好的生活告诉毛泽东同志。毛泽东读信后比村民们还高兴,亲自将“下田村”改名“三胜村”,以寓土地改革、合作化和抗美援朝三大胜利之意。也许是因为村名的美好寓意,随着改革开放,依山傍水的三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可是村民们慢慢发现,生活条件好了,村里的环境却不如从前了,原本清澈的池塘,渐渐变得或臭不可闻,或垃圾遮面;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村民们出行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当时村里的环境真得不行,只要出门基本上就是白衬衫出去,黄衬衫回来,房前屋后也乱堆乱放,不少人都选择了离开村子去镇上或者城里买房子。”三胜村党总支书记陈国军告诉记者,看着家乡的青山绿水变得脏乱,村里人很心痛。2012年,政府开始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村民们积极响应号召,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房子还是原先的房子,没有大拆大建,可村庄变得好看了。”陈国军说,随着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逐步深入,村民从不习惯到主动维护卫生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昔日泥泞的土路都铺上了平整的水泥;房前屋后看不到乱堆乱放的垃圾和杂物;各村都统一建了垃圾回收站,把垃圾集中收集起来送到镇里的储运站,每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都集中处理;池塘的鱼儿回到自然生长,村民不再给山上的茶树果树和田里的稻谷乱用化肥农药……三胜村保留了村庄自然形成的格局,没有摒弃原有的村庄布局和乡陌风格,只是通过建设公共卫生设施、修建道路、疏竣河道池塘、排污清淤、道路硬化、农房个性化、公共服务优化等措施,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干净、安静的三胜村成为国家级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可要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只有环境好是不够的,要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党建引领。“‘三亮’是我们三胜村的党建特色。”陈国军告诉记者,为了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在党委政府的指导下,三胜村打造了“三亮”制度,即:党组织亮任期目标,书记亮党建特色清单,党员亮一句话承诺,所有内容均公开上墙,接受全体村民的监督。有品德、有能力的本土乡贤应该是育化乡村、带富乡村的强大力量,如何发挥好这些人的作用,这是村里一直思考的问题,于是,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就应运而生了。“我们邀请村里的老书记、老主任、老党员参与到村务工作中来,并通过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给他们确定了岗位和职责。”陈国军说,村里现有12名无职党员在政策宣传、科技致富、村务监督、矛盾调解、文明新风和卫生监督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尊重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充分依靠群众,是破解“干部干了一身汗,群众还说不好看”现象的关键所在。村里工作做得到底好不好,老百姓说了才算。为了让村民们充分了解党务村务等工作开展情况,在天目湖镇党委政府的牵头对接下,三胜村联合市广电网络公司在网络电视中开设了“阳光村务”专区,只要村民打开电视就能查看村党务、村务、财务以及村里项目招投标等各类情况,这些村务信息原先是张贴在村委会墙上的,村民平常要到村委会才能看到,现在不出家门,在家里的电视机上就能看到了。“现在在家里打开电视就能监督村干部的工作和村里的经济收支情况,村民有了真正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村委会的工作很透明,我们很满意。”村民刘荣正说,自己现在每天都会通过电视来查看村里工作开展情况,方便又及时。“通过电视公开村务,让家家户户村民都监督我们的工作,这对我们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村里的每一件事,村干部自身也要清正廉明,才能经得起群众的时刻监督。”陈国军说,电视村务公开创新了联系群众的方式,完善了群众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渠道,也形成广泛参与的议事机制,提高村委会民主决策的公开透明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真正把村级事务的决定权交给了群众。随着溧阳“1号公路”通到了村口,拥有着美丽环境和智慧村务的三胜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与喜爱。“现在,市里的党性修养教育馆也建在我们村,每个星期村里至少要接待5批参观的客人,每年至少有1万人左右前来参观,这对我们村的经济发展也是极大的带动。”陈国军说,现在村口的民宿兼农家乐“竹塘人家”在整个溧阳范围内都很有名,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三胜村,带动了村里的农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村里目前正在建设一个680亩的梅园,预计明年就能开园,到时候我们三胜村名气就更大了!”对于三胜村的未来发展,陈国军信心满满,一个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样板村正在逐渐成型。(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