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溧阳要闻 >>内容
美农村,建设集中居住区,使农村成为农民眷恋、城里人羡慕的幸福家园。埭头镇位于我市北郊,北依长荡湖,南枕芜太运河,是常溧高速沿线唯一的山水环绕的千年古镇。全镇有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8万。随着埭头工业园区的不断扩大,发展空间收缩,出现发展与土地的矛盾,为切实解决这对矛盾,埭头镇历届党委政府把争取发展空间作为造福子孙万代的德政工程,全力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变土地空间为发展红利,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围绕国家小城镇建设,科学编制规划,坚持土地向规模化集聚,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聚,工业向园区集聚,先后在镇工业园区内拆迁了周家村、东梗、梅坞圩等自然村,在镇区新建村民安置房面积10多万平方米。十多年来先后新建了白塔新村、圣鑫园、江南庭院、富润小区等10个新型小区。累计新增耕地1.2万余亩,实现了盘活发展空间,与重塑生活空间的“双赢”。坚持按照全国小城镇建设标准,小区统一公寓楼配套标准、统一设计、精心精细施工,着力打造集中居住区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同时建设路网、绿化、供电、通信网络、燃气管道等基础设施,以及社区服务中心、超市、公园、大型文体馆、物业管理等公共服务配套,提供出行办事、教育、医疗、商业一条街等,成为我市小城镇建设的典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板。强农业,实施结构调整,使农业成为发展高质量、农民得实惠的幸福产业。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三产融合是难点。几年来,该镇紧紧围绕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的工作目标,按照全镇“一村一品”的建设要求,积极构建融合发展的农业体系。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调优种植结构和产品质量,使之形成东部湖边鱼、虾、蟹,中部优质米粮的格局。全镇已建成6000亩优质稻米高产示范区,2000亩长荡湖大闸蟹、1000亩优质鱼虾、200多亩“鱼之乐”工产化养殖基地。“鱼光互补”的鱼之乐工产化水产养殖,兰花、有机稻米、铁皮石斛等种植项目,提升了埭头农业产业内涵。在全镇形成农业公司+村集体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三级联动体系。村级和个体农民合作社达20个,农业新产品有后六软米、凵了山的血糯、长荡湖大闸蟹、南埝青虾等,畅销上海、杭州、常州等大中城市。农村三资管理的加强,推动了资产变股权,资金变现金,农民变股东,充分释放农村资产、资源增收的潜力,良性促进了合作社的规范运行。2018年全镇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千万元,村均超过50万元。全镇人均收入2018年超3万元,达到3.2万元。富农民,做好生态旅游,使农民成为家门口就业、可持续增收的幸福人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美是埭头的天然底色。该镇以太湖流域40万平方米污染源整治和全镇土地复垦整治为契机,以高水平规划为引领,以高标准建设为要求,坚持开发整治并举,扎实推进史侯祠、崇宁寺、凵了山生态旅游,黄瓜荡垂钓休闲中心,大闸蟹文化节,南埝、邹家观光农业的发展。建成20平方公里生态观光农业圈,以长荡湖、黄瓜荡和凵了山形成山水一色一线。建起观光垂钓,滩涂湿地捕鱼,工产化养鱼,农家乐,生态园等观光点。人们在此可以饮天目湖啤酒,品湖中美食。其次,打造中国族谱博物馆——史侯祠、崇宁寺、廉政教育基地、文化一条街等景点,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休闲、度假、观光。投资1.6亿元在凵了山首次采用茶光互补的综合开发模式。在光伏板下采用间种、套种茶树等农作物,形成清洁能源与农旅融合发展的独特布局。这座“梦中江南”“绿色仙境”的凵了山在生态项目的改良下成为埭头又一耀人的旅游景点。在全镇初步建立集农业生产、生态涵养、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景观廊道,并全面完成史侯祠AAA级国家旅游景点的审批和农业观光节的建设,绘就了一幅稻麦飘香、群鸟嬉戏、渔舟唱晚,人与自然相依交融的美丽生态画卷。根据市全域旅游规划,结合崇宁寺、史侯祠旅游景点的实际,积极推进富民强村实践,鼓励村集体和个体经济依托项目或资产入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的渠道。强化品牌营销推广,通过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组织开展“一村一品”的文体娱乐活动和每年的文体汇演大赛,不断丰富全镇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埭头知名度。近年来,前来国家AAA级景点史侯祠、崇宁寺旅游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体味着自然环境之美、景观风貌之美、生态文明之美、绿色发展之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由原来埭头群众的向往成为现实。埭头镇屡获“全国文明镇”“全国卫生镇”“全国法制示范镇”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