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主题和省厅、常州市局部署要求,着力实施“五大工程”,在打造最优法治环境和服务我市“1+8”试点工作中,实现新突破,展现新作为。
(一)党建引领样板化工程。紧紧围绕政法系统队伍教育整顿这个主线,在按上级部署的时间、节点、内容、要求等,不折不扣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注重品牌打造,选树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持续做好巡察整改工作,完成整改总结,对巡察反馈问题进行销号管理并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我市司法行政系统党的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全面提高司法行政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服务司法行政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机关运行规范化工程。细化岗位职责,提高工作落实率和时效性。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补充,形成较为系统的规章制度体系,推动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美化机关环境,制作宣传标牌,提升机关环境容貌,深厚机关文化氛围。规范档案管理,高标准建设数字化档案室。
(三)法治保障品质化工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继续落实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改革,做好前期社会风险、法律风险评估、过程指导、监督工作。拓展政府信息依法主动公开的范围,探索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公众参与的新路径。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全面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的制度优势和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建立综合执法协调机制、综合执法培训指导制度等方式,着力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推动全市行政执法部门信息和数据的整合、共享和开放,提升行政执法效能。
(四)普法和公共法律服务品牌化工程。一方面,科学谋划“八五”普法工作规划,进一步推动“普法责任制”的落实。深度打造法治文化特色小镇,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与基层基础建设等方面结合,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法律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将普法与依法治理进一步融合,进一步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提质增效。加强普法志愿者、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的培养,结合网格化管理工作,促进队伍培育向纵深推进,延伸普法工作触角。另一方面,加强律师行业执业规范建设,注重年轻优秀律师的典型选树工作。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落实每月抽查与年底考核,抓好村(社区)法律顾问日常法律服务质效。对“法润民生微信群”进行深度维护,抽查互动情况。进一步落实市、镇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推动公共法律“五进”,编印《公共法律服务便民手册》,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惠民系列活动。
(五)基层司法行政力量实战化工程。把推进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与提高治理能力同步推进,创新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严防矛盾外溢上行。成立社区矫正委员会,建成智慧矫正中心,实现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数据化、监管手段科技化、教育帮扶网络化、业务流程智能化,强化社区矫正分中心建设,建成社区矫正中心-分中心两级运行管理模式,提高社区矫正质效。深化岗位练兵,聚焦新任领导干部、关键岗位、业务骨干、青年干部、基层干部等五类对象,建立健全“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育培训机制,常态化开展“打铁必须自身硬”大练兵活动。加强与司法所的磨合,将司法行政工作触角深入村(社区),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