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部门动态 >>内容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一、症状:为害症状以穗腐为主,先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当气候潮湿时,在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后期病部可产生黑色小颗粒。
二、危害:一是减产,病害流行年份可减产二至五成;二是品质下降,出粉率低、种子发芽率下降、出苗率差;三是病麦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会中毒。
三、发病条件:小麦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若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赤霉病将大流行。
四、防控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主动出击”的防控策略,在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做到科学用药防治。
1. 适期用药。准确掌握小麦扬花初期这一防控关键时期,努力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2. 优选药种。大力推广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氰烯·戊唑醇、丙硫·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等新型高效药剂,加快淘汰抗药性水平高的多菌灵类药剂,慎用刺激毒素增殖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3. 用足药量。根据农药标签推荐要求,用足药量和水量,喷匀喷透,保证防治效果,不要盲目加大用量;要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抗药性。
4. 防足次数。一般发生地区一次用药全覆盖,重发地区两次用药不动摇;对高感赤霉病品种和生育期极不整齐的田块,花期遇连阴雨天气的重发地区或田块,第一次用药后5天左右开展二次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