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部门动态 >>内容
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防治效果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结合当前苗情、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及后期天气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小麦穗期病虫总体上为偏重发生趋势,其中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穗蚜中等发生,纹枯病中等偏重发生,粘虫、锈病、白粉病等轻发生,但局部地区和田块发生较重。因此,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全面发动,精心组织,全力打好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穗期病虫总体战。
一、主要病虫发生趋势
1、小麦赤霉病:结合菌源、品种、天气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小麦赤霉病为大发生趋势。一是菌源充足。据市植保站3月18-19日在南渡、埭头、别桥等地调查,麦田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18.87%(6-34%),枝带菌率为2.64%(1-5.52%), 稻桩带菌率远高于去年(去年丛带菌率5.78%,枝带菌率0.81%),与前年相仿,满足赤霉病大发生条件。二是感病品种面积大。今年我市大面积种植的宁麦13、扬麦25、扬麦24、扬麦23、镇麦12等品种均不抗赤霉病。三是小麦生育期参差不齐。据市种植业科调查分析,早播田块3月下旬进入齐穗扬花期,大面积扬花在3月底4月初,少量迟播的小麦齐穗扬花要到4月10日左右。因此,今年小麦齐穗扬花期,感病机率大。四是气候条件有利。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其发生流行与小麦抽穗扬花期间的降雨量、相对湿度密切相关。据气象部门预测,我市 3月下旬—4月上旬阴雨天气较多,十分有利于该病害发生。
2、蚜虫:据市植保站3月16—18日在新昌、南渡等地调查40块小麦田,平均有蚜株率7.3%(0-27.7%),百株蚜量20.7头(0-99.0头);去年同期有蚜株率为9.6%,百株蚜量为20.1头,因此,今年发生量与去年相仿,后期随着气温升高,田间虫量还将急剧上升,预计今年穗蚜为中等发生。
3、粘虫:截止目前,小草把未诱到粘虫产卵。随着时间的推移,田间粘虫发生量会有所上升。预计今年小麦粘虫属于轻发生年份。
4、小麦纹枯病: 3月16—18日植保站在新昌、南渡等地调查了40块小麦田,平均病株率2.12%,幅度0-18.56%,田块发病率为42.5%,去年同期病株率为0.38%,发生程度重于去年。后期随着气温回升,田间郁蔽度增加,纹枯病病情将会继续加重。
5、小麦锈病:据市植保站3月16—17日在埭头、上兴等地调查40块小麦田,平均病株率为0.46%,幅度为0—13.3%,平均病叶率为0.18%,幅度为0—5.71%,所有查见的病株均为叶锈病,未查见小麦条锈病。
6、小麦白粉病:据市植保站3月16—18日在埭头、上兴等地调查40块小麦田,平均病株率为0.18%,幅度为0—5.15%,平均病叶率为0.07%,幅度为0—2.06%。
二、防治意见
各镇(街道)要充分认清小麦穗期病虫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宣传力度,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打好小麦穗期以赤霉病为主的病虫防治总体战,确保今年小麦丰收。
1、防治策略:抓住适期,主动出击,病虫兼治,药肥混喷,防治二次不动摇。
2、防治对象:主治小麦赤霉病,兼治粘虫、蚜虫、纹枯病、锈病、白粉病等。
3、防治对象田:全市所有小麦田。
4、防治适期:掌握见花打药原则,做到先扬花先打药,后扬花后打药的原则,具体掌握在田间10%左右小麦扬花时用第一次药,再隔5-7天用第二次药,预计大面积扬花时间为3月底-4月初。
5、防治方法:
(1)亩用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乐麦宝)40毫升+5%啶虫脒乳油(惊呀)40毫升。
(2)亩用30%丙硫菌唑油悬剂(赤克增)30克+15%井冈·戊唑醇悬浮剂(赤克增)40克+15%联苯·呋虫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0毫升。
(3)亩用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劲荣)60克+5%己唑醇40毫升+70%吡虫啉(追沙)水分散剂4克。
以上药剂配方任选一种,另加大量元素水溶肥(兴农多美)40毫升/亩,兑水20公斤用高压泵喷细雾或兑水50公斤用手动喷雾机或电动喷雾机均匀喷细雾。
三、注意事项
1、由于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产生了极强抗性,并且多菌灵对呕吐毒素有增毒作用,因此不建议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剂防治小麦赤霉病。
2、丰产方、高产田两次用药防治不动摇。
3、农药包装袋或瓶必须回收,防止遗弃田间,污染田园环境。
特别提醒:如果发现有粘虫发生重的田块或草地贪夜蛾发生达标田块,可以加25%甲维•茚虫威(展净)10克/亩在防治赤霉病时进行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