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部门动态 >>内容
草地贪夜蛾起源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防控难度大的特点。2018 年在非洲造成高达3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全球预警的重要农业害虫。2019年1月13日确认传入我国云南省。
一、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 32~40mm, 前翅深棕色,后翅白色,边缘有窄褐色带。雌蛾前翅呈灰褐色或灰色棕色杂色,具环形纹和肾形纹,轮廓线黄褐色;雄蛾前翅灰棕色,翅顶角向内各具一大白斑,环状纹后侧各具一浅色带自翅外缘至中室,肾形纹内侧各具一白色楔形纹。
卵:通常100~200 粒堆积成块状,多由白色鳞毛覆盖,初产时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色。卵粒直径 0.4mm, 卵高0.3mm。卵多产于叶片正面,玉米喇叭口期多见于近喇叭口处。适宜温度下,2~3d孵化。
幼虫:一般有6个龄期,体长1~45mm, 体色有浅黄、浅绿、褐色等多种 , 最为典型的识别特征是末端腹节背面有4个呈正方形排列的黑点,三龄后头部可见的倒 Y 形纹。
蛹:被蛹,体长15~17mm,体宽4.5mm,化蛹初期体色淡绿色,逐渐变为红棕及黑褐色。常在2~8cm深的土壤中化蛹,有时也在果穗或叶腋处化蛹。
二、发生规律与田间为害状
草地贪夜蛾无滞育现象,适宜发育温度广,为11~30℃,在28℃条件下,30d左右即可完成1个世代。雌、雄虫均可多次交配,单头雌虫可产卵块10块以上,卵量约1500粒。
在玉米上,一至三龄幼虫通常隐藏在心叶、叶鞘等部位取食,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低龄幼虫还会吐丝,借助风扩散转移到周边的植株上继续为害;四至六龄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也会钻蛀心叶、未抽出的雄穗及幼嫩雌穗,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苗期严重被害时生长点被破坏,形成枯心苗。
四、防控措施
按照“严密监测、全面扑杀、分区施策、防治结合”的总体要求,主攻春夏迁入代害虫,诱杀成虫,扑杀幼虫,确保玉米等作物不连片成灾,害虫不大规模迁飞扩散。
1. 理化诱杀。在成虫发生盛期,综合运用灯诱、性诱、食诱等成虫诱杀技术,减少产卵量、压低发生基数。
2.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夜蛾黑小峰、螟黄赤眼蜂、蠋蝽等天敌控制害虫;在害虫低密度发生区,掌握在卵孵化初期,喷施短稳杆菌、Bt、NPV、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
3. 化学防治。对玉米苗期至小喇叭口期被害株率达5%、大喇叭口期至穗期被害株率达10%的达标田块,掌握在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期,于清晨或者傍晚,对准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喷药防治。可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虱螨脲、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甲维·茚虫威、甲维·虫螨腈、甲维·虱螨脲、甲维·虫酰肼等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