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部门动态 >>内容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又称细条病、条斑病,是为害水稻的重要细菌性病害,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稻区,属国内植物检疫病害。
一、症状:叶片上的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10mm,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二、危害:造成叶枯,减产15%~25%,严重时可达40%~60%。
三、发病条件:病菌主要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借风、雨、露等传播。在无病区主要通过带菌种子传入。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晚稻比早稻易感染,后期水稻易发病蔓延;台风暴雨造成伤口,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晚稻在孕穗、抽穗阶段发病严重。
四、防控措施
1. 加强检疫检验。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严格按照水稻种子产地检疫规程开展检疫,杜绝发病田留种;对调入的杂交稻种严格检疫,特别是对来自发生区的稻种,做好复检,必要时进行抽样检测。
2. 推行种子处理。杂交水稻种植区全面推行药剂浸种,将稻种用清水预浸12~24小时,再使用40%强氯精(三氯异氰脲酸)200倍液浸种12小时,清水洗净,再用清水浸种12小时后催芽播种。
3. 推广农业措施。有条件的发生区推广种植粳稻;加强健身栽培、配方施肥、浅水勤灌,避免病田水流向非病田。
4. 进行应急防治。在分蘖盛期、孕穗—抽穗期对发病田块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噻唑锌、噻菌铜、噻霉酮、氯溴异氰尿酸等。对发病中心由外而内进行喷药;台风、暴雨后及时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