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溧阳要闻 >>内容
4月,在市委的带领下,我们远赴浙江海宁和南通启东参观学习。实地走访,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借船出海天更阔”的意义。启东和海宁紧紧围绕上海、杭州,把握规律、顺应趋势,推动了地方区域发展布局、产业体系布局、城乡融合布局等全方位的重塑升级,绘就了地方跨越发展的新篇章,令人感慨,也催人奋进。对标找差,擂鼓实干回顾实地学习的过程,有三个最深的感悟:一是协同发展势在必行。无论是海宁还是启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协同融入推动地方发展”的路径。海宁倡导“拥抱杭州、握手上海”,启东也叫响了“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口号。以此出发,产业上,积极布局契合度高、补链性强的上下游配套产业;环境上,深入构建内联外通、便捷高效的现代交通体系,都为互联互通借势突破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项目为王颠扑不破。海宁发展的“大突破”,伴随的是“兴实体、扩投资”,2019年引进世界500强、国际领先企业或总投资超亿美元的项目就有12个。启东的“大跨跃”凭借的是“招引和推进两手硬”,2019年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9个,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9个,为地方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坚强支撑。对比项目的质量和数量,我们都应该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跟上、跟上、再跟上”。三是服务发展一往无前。海宁一年内取消266项证明材料,427个事项率先实现长三角自助通办;启东不见面审批可办事项占比99.6%,这体现的都是服务发展、重拳出击的决心。营商环境,“优”无止境。在国内外风险挑战日益增多,经济下行趋势尚未扭转的情况下,只有不断提升服务、优化环境,才能让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定下心、稳住神,扎根溧阳市场、谋求发展壮大,共同推动溧阳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攻坚克难,开竹箦新局发展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面对疫情防控和高质量发展的“双答卷”,竹箦将主动对标对号,对发展思路和工作举措进行再审示、再对照、再深化,努力为溧阳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展现作为。一是做大竹箦铸造“一枝独秀”的品牌影响力。制造如根,根深叶茂,铸造是竹箦的家底,也是竹箦未来发展的“立镇之本”。我们将围绕“绿色铸造”品牌,以园区承载、绿色循环、集约高效为方向,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聚焦园区载体提升,认真研究“后疫情”时代国家、地方、市场不同层面的变化,结合市委、市政府推动竹箦与上兴融合发展的定位要求和我镇的“绿色铸造”产业特色,从全面、系统、长远出发,以“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为标准,对竹箦绿色铸造科技产业园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开发等进行全方位规划。同时,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放在优先位置,细化电力专项规划,提升路、水、气、讯等生产要素保障力,持续增强园区招商引资“磁吸效应”,最大程度减少“有项目就要调规划”“有项目就要再建设”的困境出现。发力重大项目招引,围绕百亿产业集群的目标,瞄准铸造、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等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薄弱环节,通过产业招商、协会招商、以商引商不断招大引强,推动产业向上下游延伸,与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做大产业集群。2020年,竹箦已签约项目3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下一步,将继续紧盯大企业、大项目,积极争取。狠抓投入提升质效,紧盯重点工业项目建设,集中力量抓开工、抓进度、抓投产,千方百计为修德、宁阪、格拉兹曼等项目在用地、用电、融资、审批等方面提供便利、创造条件。并且保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鼓励本土企业坚持质量优先、效益至上,把准投资方向,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产出效益,培育更多装备投入大、产出贡献优、发展业态好的规上企业。
二是增强竹箦生态“青山金山”的转换驱动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溧阳肩负着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全力打造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样本的艰巨任务。竹箦生态禀赋优越,有基础也有义务,为溧阳打造“生态创新地”贡献力量和智慧。一是敢闯敢试,为“三权分置”攒经验。竹箦镇水西村作为溧阳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试点村,今年以来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农村宅基地改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宅基地试点片区的功能策划、方案设计(含建筑、景观)等已经完成,将继续按照“把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与村庄规划调整、土地综合治理、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结合”的思路,试点试新,在保障农民“户有所居”的基础上,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的多种形式,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二是步步深入,为“田园生金”搭舞台。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为依托,立足水西村试点,深挖红色资源,筹建干部学院,加快推进红色教育培训实践体验中心试运营工作。同时,强化文旅、农旅融合发展,以“溧阳1号公路”为轴,加快陆笪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新增茶舍、驿站、民宿布点,重塑“竹箦风鹅”品牌,加快推进生猪绿色养殖项目投产,全力打造1家以上的集农产品生产、检测、加工、交易和配送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全面推动农民增收。让“处处绿水青山、家家金山银山、人人寿比南山”成为竹箦的农村写照。三是激活竹箦小镇“拴心留人”的环境聚合力。高质量发展既要靠经济“硬杠杆”,又要靠环境“软实力”。竹箦坚持完善功能和改善民生并重、优化人居环境和提升服务环境并进。以提升基础设施功能为重点,积极向上对接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竹箦、余桥集镇改造、河水环境整治、前马中小学改造等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提升镇区生活、生产环境。以优化全域人居环境为抓手,从民生入眼、从细节入手,对照测评标准和要求,深化文明城市建设,补软补短补缺,全面提升环境秩序、基础设施、小区管理、交通秩序;扎实推进“两清两拆”美意田园行动深化,年内完成2到3个村庄的环境改造工程;开展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建设,水西、南旺、竹箦等上半年成为全市首批省级示范村。以提振队伍昂扬斗志为关键,丰富正向激励的手段,传承和发扬好水西“铁军精神”,在全镇上下树立“发展第一、干字当头、只争朝夕”的工作导向,鼓励党员干部在重大工作、难点任务上展现作为,在服务发展、推进项目中做好“店小二”,为竹箦的干事创业营造蓬勃向上的好氛围。担当彰显责任,实干成就未来。竹箦上下将事不避难,闯关夺隘,切实做到思想上同心同向、工作上争先进位、举措上落实务实,孜孜不倦干出竹箦发展的精彩篇章,为全市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发挥竹箦力量。(竹箦镇党委书记 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