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溧阳要闻 >>内容
老百姓脸上的幸福笑容多了,整个城市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这就是近年来溧阳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的最好见证。
近年来,溧阳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力推进“微民生”工程建设,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百姓议事堂、如意小食堂、道德讲堂、文化小礼堂、幼童小学堂和心愿树爱心工作站等“五堂一站”建设。围绕“微民生让温暖加1℃”的追求,“五堂一站”很快普及城乡,形成了溧阳“微民生”的一大品牌。
“百姓议事堂” 村民有事好商量
农村是基层治理的末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短板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农村法治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基层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实现。
2014年,戴埠镇新桥村被列为常州市唯一的土地确权颁证试点村,由于当年种粮效益低,很多农户都把田抛荒或送给其他农户耕种,由于大部分都止于口头约定,确权难度很大。但是在“百姓议事堂”的机制保障下,全村1070户群众3267.67亩土地确权顺利按期完成。“百姓议事堂”因此一炮打响,并一时间成为全市行政村的标杆。
2015年初,市司法局和试点镇及时开展有效探索,设立村级“百姓议事堂”。
通过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矛盾纠纷的化解、引导依法维权等制度措施落实“百姓议事堂”工作。在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村上兴镇牛马塘村,打造高端民宿“曹山花居”时牵涉到土地问题,村民们意见不同,一个多月下来也无法统一。一场由家族长辈、村民代表等35名成员组成的“百姓议事堂”开展起来,引导大家合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电话关闭、现场讨论,少数服从多数,一锤定音。3个小时后拆迁补助方案就获得通过。
我市持续推动建设“百姓议事堂”,探索组织以老干部、老党员和新乡贤为主体的群众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重大村务讨论等工作机制,实行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自治的活力。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村(社区)“百姓议事堂”219家,选聘理事3508名。2019年以来,全市通过“百姓议事堂”化解矛盾纠纷8532件,有力维护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百姓议事堂”受到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司法厅等部门高度评价,被评为江苏省第二批法治实践优秀案例,《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法制日报》等权威媒体在重要版面持续多次报道。
而今,“百姓议事堂”被市委、市政府赋予了新内涵,组织村(社区)法律顾问、法官会同“百姓议事堂”理事发挥政策解释、法律咨询等功能,回应群众诉求,堵住矛盾纠纷产生的源头;并且在此基础上,与全市网格化治理相结合,突出“百姓议事堂”在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方面的基础作用,兼具收集社情民意、开展议事协商、营造文明乡风等功能,做到基层治理“耳聪目明”,将矛盾发现在基层、化解在一线。
百姓议事堂这种基层治理模式被《人民日报》评价为村民调处纠纷的“草药方”,荣获《小康》杂志2018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2019年被首届长三角基层依法治理论坛评为“基层依法治理十大优秀案例”。
“如意小食堂” 破解“养老就餐”难
溧阳是名扬海内外的“世界长寿之乡”。截至2019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9.09万人,占户籍人口比重超24%,其中空巢老人占比近30%。为解决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吃饭难”问题,2017年,我市在城区开展“如意小食堂”试点建设,一次性投入建设资金510万元,建成了10家“如意小食堂”。在选址评估中,有关部门综合考虑城区老年人聚居分布和生活规律,在满足本社区(村)老年人就餐需求的同时尽可能辐射周边。
溧城街道先进社区的“如意小食堂”,每至中午,60多位老人纷纷前来用餐。社区的李大爷说:“这几年,我一直在这里吃饭,因为饭烧得软,菜的味道好,且每天的菜都不同,很适合老年人,真的很不错,政府做了一件民生实事,我们大伙经常夸赞。”
“如意小食堂”的运行也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自营、配送、合作挂牌等多种模式,每餐以四菜一汤(一大荤、一小荤、二素、一汤)为标准,餐费8元,其中政府补贴2元,个人支付6元。据统计,溧阳全市24个“如意小食堂”共有餐桌200余张,能同时满足800位老年人的就餐需求,日均用餐人数接近600人。
在整合资源,丰富服务内容方面,各家小食堂都有自己的创新尝试。如小圩新村如意小食堂依托社区配套用房,挂上“昆仑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牌子,兼具日间照料中心功能,配有休息室、阅览室、老年健康活动室、精神关爱室、娱乐活动大厅。而溧城街道东升社区的如意小食堂,2019年暑期还为附近的留守儿童供餐。
除提供日常就餐服务外,“如意小食堂”还积极主动开展各类敬老服务,打造社区老人爱心家园。一方面,结合传统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中秋送月饼、端午包粽子、腊八喝腊八粥等节庆活动,并为社区困难老人、孤寡老人举办爱心生日宴、爱心年夜饭等特色活动,不断提升社区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另一方面,如意小食堂与社区爱心人士携手,开展免费健康咨询、理发、放电影、戏剧表演等文化娱乐活动,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已形成每周一次小活动,每月一次大演出的模式,深受老年人的喜爱。2020年,我市计划再建成5家“如意小食堂”,一张覆盖城乡、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社区养老助餐服务网络已经形成。
“心愿树” 大树底下好乘凉
2014年10月,由政府牵头,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之力,溧城街道成立了助残帮困公益平台——“心愿树”爱心工作站。6年来,在大众的爱心“浇灌”下,这棵“树”枝繁叶茂,给困难群众送去阵阵清凉。
“‘心愿树’希望能持续地帮助困难群众,同时让广大受助困难群众感到有尊严、被尊重。”“心愿树”爱心工作站站长陈萍说,过去每到节令,也有走访慰问、扶贫助困等帮扶活动,但受助者总是些老面孔,活动只是逢年过节一阵子,送的“温暖”单一,让老百姓有一种走过场、作秀的感觉。
为能真切地帮助困难群众度过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心愿树”爱心工作站拓宽救助渠道,除了爱心捐赠,也积极“造血”,让受助群众学到一技之长,体面地谋生。
据了解,爱心工作站下设有爱心超市、爱心作坊、爱心服装店、爱心食堂、爱心书画室等5个服务平台。爱心作坊为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资金扶持;爱心书画室则有老师免费为对书画感兴趣的困难群众授课,书画作品义卖后增加他们的收入。另外,爱心超市致力于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自己的小心愿;爱心服装店内都是爱心人士和政府部门捐赠的衣物,困难群众可免费领取;爱心食堂每年都会安排困难群众吃年夜饭。
“心愿树”爱心工作站自成立以来,帮助了一批人,带动了一批人,感动了一批人,教育了一批人,为溧城街道乃至全市形成文明和谐、助残帮困的良好社会风尚作出了贡献,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爱心热潮,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截至目前,溧城街道“心愿树”爱心工作站爱心超市累计发放油、米等物资物品10102件(次);爱心服装店累计发放衣物12033件(条);累计收到群众困难申请2535份,经审核同意给予资金及物品资助2532份;累计发放困难补助金436500元;累计受助群众及其他对象29048人次。
“心愿树”爱心工作站先后荣获江苏省志愿服务创新案例、江苏省残疾人之家、常州市公益项目创投大赛二等奖、常州市党员创业“扬帆行动”示范项目等奖项及荣誉称号。溧阳市“心愿树”爱心帮扶志愿服务项目在江苏省第四届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上获金奖,并被推荐为常州市干部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常州社工实训基地。溧阳“心愿树”爱心工作站也受到了中央和省市各级新闻媒体的关注。站长陈萍获“常州道德模范”、江苏省“吴仁宝式的好书记”等荣誉称号。目前,“心愿树”模式已在全市推广,3年内将完成镇区(街道)全覆盖,实现困难群众受益人群逐年增长,让“点亮心愿树,微爱满溧阳”成为溧阳文明实践的一道风景线。
除了百姓议事堂、如意小食堂、“心愿树”爱心工作站,“五堂一站”中的幼童小学堂,则致力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我市地处苏浙皖交界,外来务工人员多。为了缓解入园难、入学难,我市按“1万左右常住人口设置1所幼儿园”原则进行布局,截至目前,共新建了21所幼儿园,同时专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及困难家庭幼童进行补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道德讲堂则让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启发8万群众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全市157个文化小礼堂打通了公共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成就精神焕发的幸福气象……
“五堂一站”仅是溧阳“微民生”品牌的一个缩影。“微民生让温暖加1℃”,使群众真切感受到生活的美满。而这样的“微民生”工程在溧阳还有很多,如老小区改造、停车场建设、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工程、城市公厕提档升级等等,这些“微民生”工程,以“普惠化、均衡化、精准化”,解决了城乡难题,加温了民生幸福,赢得了百姓赞誉……(韩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