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溧阳要闻 >>内容
今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也是开启美丽江苏建设的起步之年,为宣传好各地在治污攻坚、长江大保护、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成果,展示美丽江苏建设的生动实践,同时为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吹响冲锋号,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微信公众号《江苏生态环境》推出系列报道“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
10月23日,该微信公众号报道了溧阳如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持续、增值转换的生动实践。
上世纪70年代起,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浪潮席卷全国,位于苏浙皖边界的溧阳也被轰轰烈烈的矿山开发热潮所裹挟,水泥建材产业一度成为主导产业。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从“绿水青山”索取“金山银山”在这里呈现着最原始的模样。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随着以生态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渐渐显出疲态,勤劳智慧的溧阳人率先意识到:经济发展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脱离环境保护抓经济发展只能是“竭泽而渔”。于是,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的、持续的、增值的转换,便在这“三山一水六分田”的溧阳开展近30年的“长跑”。
今年10月9日,溧阳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0年的坚持,溧阳以一种近乎“愚公”的倔强态度守护着如黛青山和盈盈碧水,以及全域的洁净,执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活环境。
主动作为
创新生态资源利用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90年代伊始,溧阳思变求进,粗放的发展模式开始为绿色发展让位,天目湖旅游开发、丘陵山区综合开发、昆仑经济技术开发、苏浙皖边界市场开发等“四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打响了溧阳创新生态资源利用方式的发令枪。
全新的溧阳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寻找着“新生机”。1992年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天目湖!溧阳不仅把沙河水库、大溪水库这类的设施打造成了华东唯一、全国两家之一的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而且成就了全国第一家水利设施类的上市公司“天目湖”,更是吸引了超过2000万人次的国内外游客徜徉在溧阳的乡村与绿水青山间。
溧阳也因此开启了“因为一湖水,爱上一座城”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目前,溧阳有近10万人捧上了旅游“金饭碗”,实现旅游总收入257.4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3.4%。
伴随着开山采石被喊停,人们发现逐渐回归沉寂的大山中还藏着另一条绿色的“致富之路”。根据丘陵山区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溧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引领着丘陵山区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进军。
“丘陵山区综合开发”战略似春风化雨,绿透了溧阳的山山岭岭,又似暮鼓晨钟,敲醒了大山里的父老乡亲。无论南山地区还是北山地区,一座座大山被唤醒,溧阳人组建了桑园、林场、茶场、板栗场、药材场、食用菌场。秃山变绿了,废地变成了宝,昔日的荒山乱岗处处瓜果飘香。
特别是,从无到有引进并改进的“天目湖白茶”,截至目前,种植面积超4万亩,产值超10亿元。在勤劳的溧阳农民手中,溧阳的自然生态优势变成了投资环境优势,人们既看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看到了生态效益。
全新定位
开启全域环境新评价模式
2010年4月26日,燕山公园正式开园,这座满目疮痍的废矿山重新披上植被,曾经的“生态伤疤”被一一治愈。
“当初搬家心里舍不得也不情愿,今天看着这个大公园,我太激动了,我这个家搬得值,搬得太值了!”作为因建设燕山公园而搬迁的“移民”,67岁的陈志方成为了第一批入园的市民,故地重游,老人感慨万千。
可以说,溧阳以追求全域洁净和区域领先的优质生态供给为奋斗愿景,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以最严苛的态度,向着最高的定位,开启了小城历史上最大规模和力度的“治山理水美村”行动,干净、整洁、舒适、美观成为了溧阳全域环境的新评价。
溧阳的“治山理水”是“水陆空”全方位出击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一组组数字“成果”,让人动容又欣慰。截至2019年底,溧阳共关停采石矿、砖瓦窑、石灰窑、码头等190多个,生态修复废弃矿山50多个;投入7亿多元治理全市水库、重点塘坝,累计投入近30亿元开展天目湖水源地保护行动,投资12.8亿元实施区域治污一体化工程,投入14.8亿元开展全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全市所有国考、省考断面全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标准,天目湖水域常年保持Ⅱ类水。
通过创新的手段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山水也显示出了独特魅力。溧阳以现有的“农村路”为基底加以改造提升,打造了全长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巧妙地将全市主要的景区景点、文化遗存、乡村旅游点、休闲农业区以及特色田园乡村串联起来,神女湖驿站、汨罗灞驿站等特色驿站散落其间,别桥原乡油菜花海、礼诗圩村荷塘月色景观纷纷呈现,开辟了“农路变景点、农区变景区”的农旅融合新路径。
采访中一位来自俄罗斯的游客表示:“溧阳的环境非常好,可以和我之前去过的瑞士相媲美。”
值得关注的是,“溧阳1号公路”不仅勾勒了诗意田园,更吸引了一批有情怀、爱农村的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吸引超800名溧阳籍大学生回乡创业。“青峰仙居”“岕宿”等一批“溧阳茶舍”应运而生,大批80后、90后前来清风朗月之中寻得一间茶舍,看竹林里的日出,赏茶园里的晚霞,安享诗意的田园生活。同时,“溧阳1号公路”也把沿线的农副产品带向千家万户,富硒软米、两湾白芹等多种优质农副产品,成为游客竞相采购的“爆款”。据不完全统计,“溧阳1号公路”带动了沿线10万农民增收,被亲切地称为“富民1号路”。
共享共治
以生态推动区域分工协作
“以生态为最核心资源,与创新发展要素结合,把绿水青山持续涵养出经济和社会价值的‘生态创新’之路,溧阳人民已经坚持走了三十多年。”正如溧阳市委书记徐华勤所言,三十年来,溧阳所做的一切,都是以生态为本底和本钱,对生产、生活进行吸引和融合创新发展。这种生态的开发、修复、保护和创新,是溧阳一路走来、一脉相承的生动实践,更是“绿水青山”直通“金山银山”的现实写照。
治理环境问题,不是一个省、一个城市可以独立完成的,必须让区域联动起来,才能解决好整体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在目前地方横向与纵向的生态补偿实践中,更多的是采取政府自发定价、模糊定价的方式,生态补偿的利益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受益评估也不够准确,这直接影响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有序、科学和完善。
“生态创新”的更高追求就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以生态推动区域分工协作、城市能级提升。溧阳不是关起门来自己搞“生态创新”,而是首倡建设苏皖合作示范区,在全国率先探索以县为单位、以生态保护为纽带打造省际边界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样本。当前,溧阳正在探索的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可以形成系统的生态价值评定体系,从而逐步推进区域生态补偿标准化和实用化,为建立相对科学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7月17日,在由江苏的溧阳市和宜兴市、浙江的长兴县和安吉县、安徽的广德市和郎溪县,以及上海的“飞地”白茅岭农场等“一岭六县”参与的长三角县域绿色发展峰会上,溧阳与安徽省广德市、郎溪县签署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框架协议,明确将以生态容量评价体系为基础的市场化区域生态补偿模式作为机制创新的一部分,推动省际交界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方式向系统治理和制度化治理转变。
溧阳以“生态创新”作为自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比较优势,并将依托于这种优势而形成的“孤岛式”试验上升为体系化成果,努力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过程中,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进程中,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溧阳经验和溧阳样本。
长江支流数百,辐辏南北,奔流不息。如今,正有一条绿色的、充满生命力的小小支流,以生态的力量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打造区域“绿色共同体”,这是今天的溧阳已经形成的城市意志,也是今天的溧阳正在全力扛起的“生态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