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溧阳要闻 >>内容
日前,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市、区)名单,我市榜上有名。水利部肯定了我市小型水库体制改革成效,认为其管护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我市于2010年启动水库创建工作,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确立“创建一个、推进一批、影响一片”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水库软硬件建设。全市有59座小型水库成功创建为省规范化小水库,创建率达98.33%。其中,桃树岕水库创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记者近日跟随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深入基层探访,寻找我市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闪光点。
主动作为
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我市现有小型水库60座,早在2012年就率先在全省完成所有省在册水库的除险加固建设。为了巩固成果和提升效益,我市出台了《关于全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改革主要目标、范围、内容和进度步骤,促进水库管护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
当前,我市小型水库经所在镇政府委托,由所在镇水利站负责日常管理,由专职管护人员按照《溧阳市小型水库管护工作考核办法》,对水库管理范围、保护范围内的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实施管护。技术人员由水利站人员兼任,并配有专职管护员1名,负责日常管护。全市60座小型水库核定了工作岗位,管理经费纳入所在镇财政预算。维修经费主要依靠上年度申报项目及水库创建补助经费解决。目前,小型水库管护经费平均每座约6万元。
严字当头
管理模式不断优化
我市历来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除了政策上给予支持,经费上给予保障,还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建立了以地方行政首长为首的“四级责任”管理体系,并明确责任人及履职要求;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各级责任人开展培训,并实行绩效考核。
市水利局通过多年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水库管理“溧阳模式”,就是镇负责、站管理、局考核。根据省考核办法要求,市水利局坚持日常、半年度、年终检查与不定期督查相结合的办法,经常性对各水库管理工作开展检查考核,从领导重视、加强培训等六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检查考核情况以简报形式通报所在镇政府及水利站,并抄报市主要领导,促使基层政府重视水库管护工作,并在年底根据考核结果分配管护经费,奖优罚劣。
王国林是王母坝水库的一名管护员,在采访时,他一边拿出一本厚厚的巡查记录给水利部门巡查人员签字,一边告诉记者:“水库管护工作看似清闲,实则责任重大。在汛期我们每天都要按照规定进行巡查,有问题及时向水利站汇报。”
作为王母坝水库的责任部门,天目湖水利站副站长郑浩民表示:“水利站主要工作就是水库的日常管护和安全巡查,在平时,我们基本上每个星期都要到水库来一次,在主汛期,24小时有人值班,随时掌控水库水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置。”
自我突破
管理方式不断创新
为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市水利局创新措施,将信息化手段引入水库管理,相应建立了视频系统、水雨情系统。目前,通过视频监控可实时掌握水库运行情况;通过系统与水利业务云的数据整合,可及时监测到水库水雨情的变动。他们还专门开发了水库巡查移动APP,记录管护员每日巡查轨迹和巡查内容。
这套信息化系统于2017年筹建,2018年开始试运行,2019年实际投入使用,不但大大提高了我市水库管理水平和效率,还加强了市局对水库运行情况的了解,促进了与水库管理单位及管护人员的沟通交流。
可以看出,通过多年探索,我市水库管理体制日趋完善,管理工作实现常态长效,形成了规范的“溧阳模式”,促进了水库整体功能的最大发挥。当前,市水利局正结合溧阳实际,持续发力,积极打造“溧阳模式”升级版,为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贡献水利力量。(陈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