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22年,我们将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线,以争创乡村建设示范为抓手,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着力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之路,深化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奋力走出一条以粮食安全为底线、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城乡融合为路径、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一)锚定绿色发展,绘就经济生态共美画卷。守好一个底线。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持续抓好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充分利用撂荒地,有效保护和利用耕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推进“两区”建设,建设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和节水灌溉工程。落实两个重点。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抓牢抓好“米袋子”“菜篮子”,落实好稻油轮作,抓好绿色高质高效建设,强化科技综合示范,加强粮食作物应对自然灾害、病虫害的技术集成,减少灾害损失,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畜禽业生态健康发展,实现猪肉自给率60%左右,禽肉和禽蛋实现60%以上。巩固提升菜篮子保供蔬菜基地建设,全市蔬菜自给率力争达75%。着力三个提升。提升粮食仓储现代化水平。落实粮安责任,完善全市成品粮储备体系,强化12个粮食应急保供加工点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应急保供网络镇(街道)全覆盖。提升科技装备支撑水平。开展乡村科技支撑行动,推动一批农业重大技术、科技创新技术与农业深度协同。全面推进特色农机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保持在97%以上。提升绿色生态发展水平。厚植农业生产绿色生态发展,提升种业质量水平,全力做好“十年禁渔”。深化耕地质量提升、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行动,发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提升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强化“两废”回收利用,确保农药使用零增长、化肥用量减少0.5%。实施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2021-2023),积极发展“两品一标”农产品,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稳定在65%以上。
(二)践行争先进位,蹚出高质量产业发展征程。深化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用好项目建设这一重要抓手,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出短板,依托《溧阳市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发展规划(2021-2025年)》,抓好拟建的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推进,强化用地、金融等要素保障。进一步完善“十四五”期间重大项目储备库,引导工商资本振兴乡村。提升乡村产业全面发展水平。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南京都市圈联动,瞄准城乡协同发展总目标,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园标准,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快“1+4”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设,强化天目湖白茶、社渚青虾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业提升。推动农旅融合实现新成效。积极打造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农村“三生”融合发展示范区,力争新认定常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创建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2个、江苏省“一园二基地”5个,争创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力争“十四五”期间再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1个。强化乡村产业经营融合能力。积极引导中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着力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对“天目湖英才榜”乡土专家强化培育,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小农户农民培训率保持在65%以上。
(三)坚持民生为本,绽放高品质生活时代芳华。全面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发挥争创乡村建设示范引领,强化资源集约,深入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承载能力。聚焦产业兴旺,探索都市型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以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目标,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围绕生态宜居,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完善五位一体的网格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厚植乡风文明,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公式化运用,将乡村治理融入乡村现代化建设、城乡融合大局,加快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营造“和风善美”乡村新气象。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农村领域改革试点推进,做好村集体股份制改革收尾工作,推进“应改尽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完善农村宅基地政策体系,系统建立起1个实施方案、1个宅基地管理办法和若干个实施细则组成的“1+1+N”宅基地改革制度体系。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扩面,统筹农房建设,在美意田园建设村庄、特色田园乡村创建村庄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实践,引导农民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宅基地使用权转让、出租、入股,探索宅基地抵押贷款试点,激发村集体经济活力,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多方共赢。持续帮促富民增收。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加强农村相对低收入边缘家庭动态监测,完善长效帮扶机制,提高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深化“企业联村”活动内涵,构建村企对接常态化机制,加强联建项目跟踪管理,发挥合作项目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推动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