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20年,溧阳市科技局聚焦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紧紧围绕“双突破”和“双决胜”工作主题,创园区、抓项目、强载体、搭平台,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高质量发展,为溧阳高质量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提供坚强科技保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 回顾2020,有质有效地推进各项科技工作
2020年,科技工作围绕政策扶持、创新创业载体和环境、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谋划,逐步建立完善科技工作的“一张网”,以积极作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大力突出科创示范效应
1. 各项排名取得新进位。2020年溧阳入选中国县域科技创新百佳县(市),排全国第37名;江苏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省30家省级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中蝉联第一名。
2. 特色基地取得新殊荣。竹箦绿色铸造产业基地获批成为我市首家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江苏中关村获批“江苏省储能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称号。
3. 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高比能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获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立项(全省仅10项),获项目经费920万元。
4. 成果转化取得新佳绩。上汽时代“新能源汽车先进动力电池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功立项,获批800万元资金支持。
5. 科创人才取得新嘉誉。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获得省“双创计划”创新团队立项,成为继乔尔创新团队之后我市获资助的第2个科技创新团队。
6.主体培育取得新突破。天目先导获评潜在独角兽企业,实现我市该领域零的突破。
(二)合力丰富创新创业内涵
一是完善支持政策。出台《溧阳市科技创新券后补助实施方案》《溧阳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方案》,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机制,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经费支持力度。推动创新政策、科技服务等创新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集成。
二是实施精准辅导。联合财政、税务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施科技辅导员入企行动,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对科技型企业予以集成支持,全年分镇区开展8场高企申报培训辅导会,赴企业实施现场精准辅导百余次。
三是构建全链条培育体系。优化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畅通民营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成长通道。截止目前,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65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32%;全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入库5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98家,省民营科技型企业29家,认定常州市高新技术产品230只。
(三)发力建设创新创业载体
一是推进国高新创建。突出江苏中关村创新引领的主引擎作用,全力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2020年,江苏中关村扩围提质,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中蝉联省级高新区第一,创成国家绿色园区,目前获得省级高新区奖励资金500万元,累计已获3000余万元。
二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中英电动汽车联合创新中心等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充分发挥高端引领带动效应。积极推动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我市安靠、华鹏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150家,常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32家,新获评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家、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1家。
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抢抓融入南京都市圈先机,紧扣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重点加强与上海科学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合作,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全面对接上海科学院,签订《上海科学院溧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面合作备忘录》,持续开展与上海科学院下属专业研究机构的专班对接活动,组织参与新材料助力溧阳制造、常州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对接洽谈会、常州科技经贸洽谈会等10多场活动,全年实施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
(四)蓄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一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围绕“四大经济”,突出四大产业,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行业集中的企业提供研发支持。整合科技专项引导资金与科技创新券,制定科技创新券后补助实施方案、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将建设研发机构、创新平台等纳入创新券补助范围,提高创新券支持比例和金额,兑现2019年度科技创新券60家企业784.4万元,累计支持188家企业1634.4万元。
二是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加大科技金融政策宣传力度,大力推介“苏科贷”业务,积极发动企业加入“苏科贷”省备选企业库,缓解企业融资困难。2020年,新增2家“苏科贷”合作银行,发放“苏科贷”9笔共3200万元,累计放贷1.27亿元。
三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成立局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各科室及科研院所等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指导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分管副市长、局主要领导多次带队督查高新区、科研院所安全生产工作,并开展安全生产有关重要论述、相关法律条例专题宣讲。
(五)聚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发力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鼓励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研发机构联合攻关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开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汽时代“新能源汽车先进动力电池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获批800万元资金支持。至此,累计实施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5项,获得资金支持1.3亿元,引导新增投入11.3亿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高比能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开发”项目获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立项,获得省级项目经费920万元。
二是聚集高层次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以政策赋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年入选省“双创计划”创新团队项目1项、创新人才1项,入选科技副总3项,入选常州市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项目4项。
(六)着力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三重一大”等制度;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作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学习课题。
二是打造清廉生态。紧盯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完善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坚决履行主要领导“第一责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岗双责”;仔细排查廉政风险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洁教育活动,增强全体人员廉洁从政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市级机关。
三是做实巡察整改。高度重视市委巡察组巡察工作,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整改工作“路线图”和41条整改措施,确保及时整改到位。以巡察为契机,深入贯彻“六保”工作任务,紧紧围绕“保市场主体”任务,立足科技职能定位,前后赴300余家企业指导复工复产等各项工作,深化巡察成果,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共同夺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双胜利”。
二、展望2021,有序有力地部署各项创新工作
2021年,市科技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科技厅、常州市科技局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溧阳“十四五”规划对科技工作的谋划部署,围绕科技创新主阵地,以提升硬核实力为目的,以助力乡村振兴为导向,以加强区域协作为契机,以载体平台建设为关键,以强化党的建设为根本,绘就科技创新工作图谱,有序有力推进科技创新各项工作。
(一)以提升硬核实力为目的,育强创新主体
重点支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建设一批高水平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着力培育品牌知名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加强“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融通创新,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施5G+工业互联网计划,积极推动5G进园区进企业活动,赋能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快速升级。
(二)以助力乡村振兴为导向,推进科技下乡
借力农业研究院等省级科技平台,推进溧阳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创建工作;坚持科技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基于农产品溯源技术支撑的现代农业,从品种培育、栽培种植、加工储运等开展全程服务,为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职业农民提供和建设一批星创天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农业产品高新技术含量,引领传统农业产业升级,逐步构建起科技成果推广和运用网络。拟与相关科研院所和农业类专业机构搭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为农业的提档升级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科技的元素。
(三)以加强区域协作为契机,赋能产业发展
对接好国家级、省级科技资源平台,配合构建好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围绕南京都市圈技术转移联盟,全面梳理都市圈内的创新平台、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科创资源信息,帮助企业“按图索骥”寻找科技创新合作伙伴;搭建“链通溧阳”科技创新对接平台,瞄准技术前沿和产业前瞻,依托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和中英电动汽车联合创新中心等核心企业,放大行业领军企业优势,带动产业链关联企业协同创新,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集聚产业链,为我市的支柱产业集群发展赋能发力。
(四)以载体平台建设为关键,助推产业升级
打造“锂享”特色小镇,构建动力电池上下游全产业链布局,培育全球一流、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对现有的省级以上孵化器、加速器进行提档升级,激发平台活力,提升平台招引项目和人才的能力;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
(五)以强化党的建设为根本,提升服务水平
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履行从严治党责任清单;确保党建工作在先,相关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针对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加强廉政风险点排查,完善责任传导机制,持续激荡清正风气;打造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素质强的科技工作队伍,组建“科技服务小分队”开展上门服务,提升科技服务质效。
凝心聚力促发展,砥砺前行谱新篇。展望未来,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聚焦我市“十四五”科技发展的产业政策及发展方向,紧盯江苏省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常州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强强项、补短板、延触角,认真落实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政策措施,着力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新认定“三站三中心”数量等指标,为我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