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溧阳要闻 >>内容
(杨文静) 正值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之际,为了更好地汲取百年奋斗伟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11月11日上午,市委书记徐华勤,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吴寅调研市委党史工委和市档案馆,并看望慰问了工作人员。
“让群众知道溧阳过去干了什么,现在在做些什么,未来要往哪里走。”
走进党史工委,编纂一室、编纂二室……不同的办公室里却是同样的场景:满屋子堆得高高的书籍和埋头撰写内容的工作人员。
“你们坐的是‘冷板凳’,但干的是‘暖人心’的事。”翻看着目前正在由党史工委负责编撰的《溧阳年鉴》《中国共产党溧阳历史(第三卷)》和《吾村吾民》系列村庄口述史丛书,徐华勤对工作人员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努力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乡镇撤并、村庄消失、老人逝去,如何避免乡村断根?2018年,我市村庄口述史编纂工作正式启动,以吾民讲吾村,汇集了乡民口中的“原味”,记录了乡村变迁的“风云”,见证了时代发展的“足迹”。
“很多过去的事,亲历者的表述和口口相传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村庄口述史。”徐华勤说,记录一定要全面,要有历史纵深感。历史上真实存在和发生的人物与事件,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史料,更是溧阳乡土文化的组成部分。
“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指明方向。”徐华勤说,这正是通过编写党史、地方志等工作,让溧阳人民和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溧阳过去干了什么、现在在做些什么、未来要往哪里走的最重要意义。
“要让参与过溧阳发展的老同志和专业人士一起加入。”
今年已经73岁的潘鸿声,是前马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如今,他正在负责《中国共产党溧阳历史(第三卷)》的编写工作。
“潘老师,这么多资料你都是手写的?”徐华勤看着潘老师桌上厚厚的一叠整理记录,十分惊讶。“我年纪大了,核实了资料就立刻用笔记下了,这样最快最方便。”潘老师有些不好意思地解释道。感动之余,徐华勤对党史工委的负责同志提出了要求,他表示,党史、档案、地方志的编纂就是应该邀请参与过溧阳发展的老同志们来一起加入。
在市档案馆的档案史料陈列展厅内,徐华勤看着记录往昔的“溧阳印记”,感慨颇深:“要做好编纂工作,还要招一些专业的人员,比如专门研究历史和汉语言文学的,避免出现专业性错误。”
“要让党史、档案、地方志,为今天的人所熟悉、掌握和运用。”
今年6月,市档案馆开展“档案话百年”——“扬红船,心向党”主题活动,许多学生和家长参观档案史料陈列展厅,观看影片《红船精神》,亲手制作红船,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事;8月,还举办了史料讲解学习活动,让更多人通过练习讲解,进一步了解史料,争做红色档案守护人。
在红领巾档案体验中心,徐华勤详细了解近年来档案馆为了让更多市民了解档案推出的各种创新举措。市档案馆负责人介绍说:“我们还拍了一套数字档案,用视频来记录溧阳乡村的变迁。”
饶有兴致地观看完数字档案的徐华勤表示,这些做法都很好,很有意义,“这个数字档案系列可以通过融媒体中心在电视上进行播放,增加更多受众面。”
徐华勤还建议,档案资料可以以复印件的形式,与城市党建馆形成交流,从而让更多民众了解、回顾溧阳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
“党史、档案、地方志是一个地方城市精神、人文气质的底蕴所在,无论是在资政,还是育人上作用都很大。”徐华勤希望,市委党史工委、市档案馆等相关部门能持续深化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从历史中得到教育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