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今年以来,溧阳市科技局紧紧围绕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建设目标,聚焦“532”发展战略,不断挖掘科技元素的着落点,提升创新能级,着力打通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径。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行则必至,2021年科技工作成效明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科技工作围绕政策扶持、创新创业载体、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谋划,以积极作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着力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溧阳市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领导干部读书班、科技企业家讲坛、专题党课、专题宣讲、专题研讨、实地参观等多种方式,激发全局“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澎湃热潮。
2.全力再创科技荣誉佳绩。成功创成江苏省首批创新型示范县(市、区),为全省10家之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作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中南化工有限公司“小麦镰刀菌毒素污染风险形成机制及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安靠智电获批首届省科技创新发展奖优秀企业(全省仅46家);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布勒(常州)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孔云生分别获常州市推进“五大明星城”建设(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
3.大力推进重点项目突破。新实施投资超5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3个;安靠智电、中科海纳等2家企业项目被纳入2021年度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立项支持;长荡湖水产、日日春获省重点研发计划(现代农业)专业资金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后补助项目。依托市平陵公司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预计首期基金设立规模3亿元,加速培育和发展我市科创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本级政府支持科技金融基金设立规模162亿元。积极申报动力电池火矩特色产业基地。
4.合力服务创新创业主体。建立市科技局挂钩联系镇(区、街道)服务企业工作制度,以“小分队”形式主动服务、靠前服务;梳理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政策文件,编印《为科技创新赋能服务指南》,以“工具书”形式为广大企业和科技工作者提供指引、答疑解惑。今年以来,已征集企业创新合作需求41项、科研院所成果800多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2家,已公示6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49家,认定省民营科技型企业50家、常州市高新技术产品259只;1-11月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28.5亿元,同比增长5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8.4%。
5.发力搭建创新创业载体。溧阳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步伐坚定,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揭牌投用,重庆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东南大学溧阳基础设施安全与智慧技术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溧阳智能制造研究院等高端科研载体相继落户。江苏联盟化学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合作成立“生物基高分子材料”联合创新中心;组织华鹏变压器等企业围绕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对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江南烘缸、华鹏智能仪表、新力机械、诚鑫环保等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等2家省级众创空间。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166家,常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34家。
6.蓄力优化协同创新生态。搭建“链通溧阳”科技服务平台。组建天目湖钠离子电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存在的短板,成功举办“链通溧阳——先进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对接峰会”和“链通溧阳——第二届电动汽车低温热泵系统峰会”,邀请行业龙头企业及全链条企业40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与对接,有效推动了我市动力电池及汽车产业链补链强链全链发展。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2021年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项目立项4项,江苏省科技副总立项8项。加大科技资金扶持,省科技创新券服务机构入库2家,省科技创新券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8家,发放2020年溧阳市科技创新券64家927.25万元;新增2家“苏科贷”合作银行,全年发放贷款2535万元,“苏科贷”累计发放1.52亿元。常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立项4项,签订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57项。
7.聚力提升创新合作能力。两节期间,举办“中国绿色催化专家智库”会议,邀请16位院士、13位专家来溧共商绿色化学发展,搭建催化科技界与产业界沟通交流的平台。抢抓融入南京都市圈,加入都市圈科技创新智库联盟,共同参与“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宣言”“南京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等合作框架的制定与发布,建设南京都市圈科创共同体。承办“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重庆、成都产学研对接活动,深入交流重庆大学溧阳智慧城市研究院运行情况,组织安靠智电、二十八所、铭丰电子、乔尔塑料等多家企业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多所院校签订9项产学研合作协议,组织我市16位企业家与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开展面对面交流。
二、谋定而动,2022年政策落地再创佳绩
2022年,市科技局将按照省科技厅、常州市科技局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溧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冲破“县级市思维”,以创成江苏省首批创新型示范县(市、区)为契机,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各项落地结果。
1.铸强创新驱动能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领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深化重庆、成都产学研项目成果,铸强我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
2.攻关重点科技项目。全面发力省重点项目,力争申报成功产业前瞻、现代农业等省级科技项目;完成新增投资超50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技术合同成交额等考核指标。
3.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建立和完善高企监测库、培育库和孵化库,积极开展科技服务类高企招引工作。2022年认定或引进高新技术企业80家;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有机衔接,扎实做好企业创新管理服务工作,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4.打造优质科技载体。积极推进国家高新区创建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着力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省级以上双创载体,新引进高水平孵化机构。认定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9家。建设首家县级市专注于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在线云服务平台,实现“检测在现场、诊断在云端、专家在全国、解决在身边”互联网转化模式。
5.深化创新协同合作。推进“链通溧阳”科技对接平台建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与省产研院对接交流,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更多频次更深层次组织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精准对接,年内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以上。
6.实施引育人才工程。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通过引进国内外人才以及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统筹打造溧阳引才品牌,大力实施“天目湖英才榜”工程。
7.组建溧阳科学院。在成功举办院士溧阳行的基础上,聚焦顶尖人才的引进工作,拟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建立5个科学家工作室(暂名溧阳科学院),力争在院士常年入驻、和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成果取得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