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部门动态 >>内容
今年来,市人社局紧紧围绕自身职能定位,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家满意为目标,不断创新创优工作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以贴心服务暖企心、以惠企政策添企力,助力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靶向发力招工引匠,稳住企业发展“基本盘”
市人社局坚持“问需于企、问效于企”工作思路,当好企业“店小二”。强化工作举措。健全重点企业服务保障机制,将规模性缺工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协助企业制定用工预案,分析研判用工形势,制定“一企一单”保障方案,建立岗位供给和求职需求“两个清单”,打造更加高效的信息发布与求职就业平台。强化精准对接。春节前后,抢抓时间节点,局领导带队赴安徽灵璧、陕西汉阴、河南鲁山和叶县、贵州毕节、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等地,深入镇村全力招工,奔走数万里,为我市企业生产扩能“抢人”。安排复工点对点大巴车,让员工从“家门”直达“厂门”。创设“驻点代招”模式,在大力拓展劳务基地基础上,聘请劳务基地镇村干部担任“劳务专员”,为我市企业用工提供稳定劳动力。强化创新带岗。不断优化完善线上招聘,组织开展12场名企直播招聘,通过“现场观摩+岗位介绍+线上答疑+直播投递”四位一体实时互动,精准对接用人单位与求职者需求,推荐岗位5000余个,累计观看人次超21.3万人,达成就业意向3521人。
多措并举招才引智,破除企业发展“天花板”
当今时代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壮大,更离不开行业人才的支撑。市人社局多措并举招才引智,有力破除企业发展“天花板”。构建人才交流协作机制。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对接“上海都市圈”,积极构建“人才目标相向、人才政策相通、人才资源共享”的人才交流协作机制,借力都市圈实现人才共享,探索建立更加积极、灵活的人才政策。完善柔性引才机制。以“龙城英才计划”为媒,制定出台新一轮“天目湖英才榜”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民营企业家最关心关注的安居、教育医疗、创新资助等方面重点突破、精准发力,用强力的政策,引进人才、带来团队、兴起产业、带动发展。积极推进政校企合作。充分依托南航、江苏大学、常州科教城等“校地合作”联盟及“科技镇长团”,大力开展校地、校企融合发展。推进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通过建设良好配套设施、优惠政策和服务体系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就业创业。巩固深化常州“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成果,畅通地校合作渠道,与重庆大学、成都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2家高校合作,推送3546个岗位供学生挑选,为全市提供高层次人力资源保障。
聚焦需求优化服务,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
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是政府部门不变的工作主题。市人社局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得到了企业群众认可。创新服务模式。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实现企业开户、增员、减员、补贴申领等业务“一窗通办”综合受理,将原有的32个窗口压缩为18个,实现任何窗口、任何工作人员对各项经办业务“通收通办”,在此基础上打造“一窗受理”“一次告知”“一站服务”“一次办结”的“四个一”模式,让企业职工办事“只去一个窗”“最多跑一次”,在惠企便民服务事项上实现“一站到底”。升级服务体系。把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共243个经办组织全部纳入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将12大项59小项人社业务下沉到乡镇(街道),根据实际配置需要和业务调整范围,增强经办服务能力,抽调近20名业务骨干深入镇(村)驻点办公、现场指导,及时解决基层工作服务企业中遇到的问题,让服务更有效率、更有温度。优化服务方式。优化人社讲师团队伍,针对较多劳动纠纷源于劳动者对政策不了解这一情况,讲师团从改变大环境出发,力争劳动保障政策人人尽知,从源头上预防劳动纠纷事件发生,深入企业开展劳资专管员“一对一”政策法规培训,对企业劳资干部和机关干部进行授课2次,从新规依据、重点解读、案例分析及用工风险等方面详细讲解,力争“矛盾不出企、纠纷不出镇、案件不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