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溧阳要闻 >>内容
驻足回眸,十年一瞬。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工业兴则百业兴,企业强则经济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笃定实干、接续奋斗,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工业经济答卷。
如今,溧阳这座开放、包容、创新的“工业百强县(市)”,已经筑起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大道,工业思路越加明朗,定位愈加清晰,脚步更加坚定。
这十年 产业布局在优化
2012年3月,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正式落户溧阳,这是中关村在北京市外设立的第一个科技产业园区,此举开创了县级市与全国顶尖高科技产业园区合作的先河。经过10年的建设培育,园区成长为溧阳产业集群发展主阵地,在2021年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调研名单,更名为江苏省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上兴镇地处溧阳西北部、南京东南部。为承接大城市资源溢出效益,推进“接轨南京”发展战略,2016年,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对新开发区体系目录调整的契机,将溧阳经济开发区主战场“移师”上兴镇,建成江苏省溧阳经济开发区,开启上兴镇深度接轨南京的序幕。随之,一大批项目相继落户溧阳经开区,掀起一轮项目建设高潮。
溧阳深知,发展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十年的努力下,我市工业版图已呈现带状联动,点状集聚格局,以宁杭高速、宁杭高铁为轴,串联高新区、经开区两个核心区域以及南渡镇、竹箦镇两个组团,与苏皖合作示范区社渚先导区联动,形成合力;其他各园区呈点状分布,建成无人机小镇、机械加工等特色产业园,形成盘活存量的“满天星”。
这十年 产业规模在壮大
我市着力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数据显示,十年间,工业总产值从1300.16亿元增长至2112.8亿元,跨上两千亿平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从1271.01亿元增长至2422.90亿元,年均增长9.1%。
十年来,我市着力拉长做粗产业链,坚持将培育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率先实施“链主”招商机制,充分发挥“链主”企业行业影响力和主导作用,大力引进品质知名度高、资源整合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领军企业。十年耕耘,动力电池产业从无到有。自2016年溧阳高新区“牵手”宁德时代以来,先后带动上下游6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我市,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基本形成。2021年,动力电池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21.3%。
这十年 产业结构在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转方式和调结构为主攻方向,升级改造传统行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溧阳工业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技改焕新,高耗能企业通过转型升级释放潜力。
工业经济成色更“绿”。聚焦“双碳目标”,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4家,市级“绿色工厂”4家。2021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达12.72%。
资源利用效率更“高”。资源配置改革不断深化,“危污乱散低”和“困境企业”出清攻坚力度持续加大,通过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等资源,切实提升亩产效益。
新兴产业势头更“强”。随着一个个优质企业逐渐集聚,我市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动力电池、绿色精品钢、智能电网、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2+2+X”先进制造产业集群越来越“丰满”,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培育壮大。
这十年 发展质效在提升
我市工业经济步入新常态,发展质量提升、韧性增强,规上工业总产值能耗稳步下降。2021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8.8%,亩均税收达15.2万元,亩均应税销售收入达396.6万元。截至目前,我市已成立1家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71家企业技术中心、47家工业设计中心。
“智改数转”如火如荼,高质量发展动能更“足”。“工业化”搭载“智能化”,“信息化”加持“数字化”……我市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支持企业通过标识解析、两化融合、数据上云等实现智能制造,进一步降本增效。引进阿里云等国内顶尖服务商,并培育本土优质服务商,围绕“2+2+X”产业集群搭建“智改数转”服务平台,满足企业“智改数转”业务需求。在广泛开展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基础上,引导企业逐步由生产、管理等单点应用走向横跨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环节深度应用变革。
产业质态不断提升,先进制造劲头更“猛”。十年间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向先进制造进发,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和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已形成一定基础,重点企业在行业内崭露头角。安靠智电、科华控股分别于2017年2月和2018年1月在创业板和主板上市;金峰水泥、国强镀锌、上上电缆三家企业荣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上电缆连续15年入选中国机械行业500强……
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氛围更“浓”。2012年起,我市积极与知名高校、研发平台对接,陆续引入长三角研究中心、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等13家国内先进科创平台,建设创新载体。常态化开展“中国溧阳天目湖创新设计大赛”,目前成功举办六届大赛,累计吸引省内外1500多个单位和设计师参赛,产生3000多件设计作品,有效推动设计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创新应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创新主体,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步伐。
这十年 企业能级在跃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稳扎稳打,做好增量培育,推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攀高焕新: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加速小微企业上规,推进高成长性企业加快做大做强做优;通过智改数转、技术创新、股改上市等途径,不断提升企业规模和实力。十年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长近6倍,工业销售亿元企业数量翻一番。
“专精特新”迸发活力,“隐形冠军”茁壮成长。我市坚持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作为强链补链的重要抓手,以专业基础好、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优质企业为主力,鼓励企业专注细分行业,瞄准产业发展前沿,集中攻关“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在行业细分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隐形冠军”,重点产业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截至目前,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51家,其中国家单项冠军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17家。
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点到群,一次次起跳,一次次蜕变,十年间,溧阳工业“破茧成蝶”,实现了从贫弱单薄到龙头高昂、集群前行的震撼飞跃。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砥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溧阳工业将再次出发,在新征程上续写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