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重点领域 >>政策解读 >>政策法规解读 >>内容
相关文件: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溧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溧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溧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方便公众进一步了解“十四五”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现作如下解读。
一、《规划》起草背景
一是新时代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新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我市进一步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二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优化教育布局提出新期盼。未来五年,全市传统产业占比将持续下降,新型产业产能将逐步释放,服务型经济的支撑作用将不断加强,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对我市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剧。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城、生命康原等板块加速建设对教育资源布局提出了新要求。三是人口发展的新变化和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对教育整体升级形成新挑战。我市常住人口规模持续稳定增加,学龄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并逐步从学前、小学向后传递,全面三胎政策实施后学前教育将面临更大压力,迫切需要统筹协调各级各类教育之间以及教育与人口之间的发展。同时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迫切要求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因此,编制《规划》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二、《规划》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和争创“五个示范”的目标定位,努力为溧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创新推动溧阳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思路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
2.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支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坚持依法治教。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推行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为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
4.坚持融合共建。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共同参与治理、共同分享成果的教育发展格局,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文教融合,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5.坚持优质提升。深化教育结构性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为溧阳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转型升级提供动力与支撑。
(三)战略目标
到2025年,全市教育现代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高质量发展体系构建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发展指标在省市教育现代化水平和高质量综合考核评价中走在前列,初步形成享誉常州、闻名江苏、在长三角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品牌。将教育打造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之一,成为优化城市投资环境、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提升城市服务能级、推动区域协作的重要抓手,为助力溧阳“致志生态创新,致功城乡融合,全力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的“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主要任务
为实现战略目标,围绕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以下六大主要任务。
1.积极营造教育公平之“美”。确保机会公平。完善义务教育招生制度,坚持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根据城区学校布局以及适龄少年儿童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合理确定各学校的施教区范围和招生规模。推进学前教育一体化,促进公民办协同发展,推动学前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健全覆盖各类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2.努力实现教育优质之“美”。完善基础教育建设,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加强普高设点布局,稳妥推进农村高中进城。促进职教转型升级,加大溧阳中专转设力度,建成国家优质中职校,支持溧阳中专升格为独立设置的高职校。
3.着力推动行风建设之“美”。增强教育系统服务意识,健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健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五位一体”师德师风监督网络,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推进家校社合作共建模式,加强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构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
4.不断丰富教育“好”资源。运用培育、引进、转化三策结合,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加快教育资源供给,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来溧阳合作办学,在产业研究院、应用型大学、高等职业院校和继续教育机构的引进上继续突破。继续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和管理。加强学校品牌、课程、教师、基地四类资源积累建设力度。
5.持续提升教育“好”质量。抓好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党史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五育并举,构建新时代中小幼德育一体化体系,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小学体育、美育建设,搭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平台。加强内涵建设,重点实施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升项目、义务教育示范引领项目和高中学校“双新”项目,全面提升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教育质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学校新入岗教师培养基地,实施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分层打造“五级阶梯”优秀教师。建设智慧校园,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教育数据和资源开放共享。健全校园安防体系,实施平安校园“智能前哨”工程。积极营造良好氛围,政府部门加强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学校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6.改革创新教育“好”机制。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建立参与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机制,主动融入苏锡常都市圈、长三角教育发展。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全市教育质量保障平台,组建“十四五”教育发展专家指导团,建设教育科研成果孵化工程。
(五)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善议事决策机制,主动研讨关系教育领域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以及需要多部门共同推进的问题,抓好重大任务落地。
2.强化财政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3.强化部门协同。主动无缝对接省、市有关部门,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加大教育公建配套建设力度,增强政府职能部门工作合力。
4.强化责任督导。推动教育督导“长牙齿”,建设“全领域、全口径、全支撑、全保障”的督导新体系,把教育督导结果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