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22年,溧阳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常州市局的大力帮助下,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大局,把握关键,认真履职,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2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统筹部署依法治市工作。一是推动“一规划、两方案”落地落实。深入实施《法治溧阳建设规划(2021—2025年)》《溧阳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出台《2022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二是组织重点领域调查研究。按照上级部署,开展法治建设领域改革成效评估调研,围绕“镇域综合执法现状与规范化”“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参与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机制”“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等法治建设领域的重点问题,组织专项课题研究并形成调研报告。三是完善依法决策保障机制。向社会公开选聘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法律顾问26名,为党委政府依法决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一是全力冲刺示范创建。向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汇报示范创建工作情况,高质量通过各项实地评估工作。12月初,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对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正式发文表彰,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二是深化基层综合执法改革。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执法协调小组全体(扩大)会议及规范镇域综合执法工作推进会议,建立全市综合行政执法协同指导和监督考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部署基层综合执法赋权评估工作。三是提升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质效。2022年以来,新受理行政复议案件99件,审结104件(含2021年度结转39件)。其中实质性化解50件,实质性化解率为48.1%,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
(三)优化法治服务保障大局。一是护航营商环境。融合本地产业发展特色,搭建“锂享小镇法律服务站”,为溧阳高新区动力电池等优势产业提供高效法律服务,累计为园区130余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服务,化解法律风险点82个。二是助力乡村振兴。围绕服务保障“文旅融合巩固突破年”主题,开通“‘溧’即说法助村振兴”法律门诊直播等栏目,村居法律顾问走进法治直播间,满足茶企、民宿等产业实际法治需求,以法治思维助力农旅发展。三是聚焦惠民实事。全年新增设立6家法律援助站点,其中产业工人法律援助站获评全省法律援助工作站示范点,工作成效获《中国工人报》宣传推广。2022年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152件,接待群众咨询8300人次,累计为群众追讨劳动报酬、赔偿、补偿800余万元,减免群众法律咨询费用合计200余万元。持续发挥公证惠民实效,大力实施“公证便民服务提升行动”,全力做好全市征地拆迁、安置房回迁、重点项目建设等公证服务,全年共办理公证服务事项3637件,累计收费202万元,为企业、群众减免公证办证费用5万元。
(四)营造良好法治社会环境。一是推动“八五普法”走深走实。组建“普法联盟之家”,开展线上线下直播、“司法日”、农民工专场学法、“国家宪法日”等主题活动100余场,2个法治宣传案例入选司法部案例库。二是推动基层治理实践创新。推动“援法议事”工作机制与本地特色“百姓议事堂”治理品牌深度融合。市镇村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凸显,我市各级调解组织共排查矛盾纠纷12663次,化解矛盾纠纷12742件,同比增加25.9%。全市没有因调解不成或调解不及时引发的纠纷激化、民转刑及群体性事件。三是推动基层法治队伍能力提升。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以“一所一品”创建活动促进司法所履职服务能力提升。累计培育1516名法律明白人,对新遴选的397名法律明白人开展统一培训、统一发证,着力打造一支群众身边的基层法治人才队伍。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还存在的不足
2022年,市司法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基层综合执法改革体制机制亟需完善,执法监督、行政复议、法治审查等法治保障水平还需提升;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完善,资源配置不平衡,精准服务能力亟需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需进一步强化;律师行业执业规范和服务水平尚待提升。
三、2023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一是充分发挥好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牵头作用,围绕法治建设年度重点工作、重点任务落实;二是修订完善法治审查规则,抓好规范性文件、政府重大决策及其他重要决策法治审查。纵深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不断提升基层综合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强化复议作用发挥,贯彻复议为民理念,服务营商环境;三是做好“八五”普法中期评估,开展普法责任制单位履职评议,构建“大普法”格局。加强矛盾纠纷化解,推动诉源治理。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惠民工程;四是坚持深化党建引领,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全系统有重点、分步骤、多层次开展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