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部门动态 >>内容
8月7日至8日,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建洋率调研组实地调研溧阳市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时,充分肯定溧阳加强“百姓议事堂”建设,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用心用情、依法处理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溧阳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创新探索“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百姓议事堂”基层治理方式,聚力打造直达基层治理末梢的村级“百姓议事堂”,依靠一批群众“信得过”的人,通过“微议事”“微调解”,引导群众正确地“看”,理性地“办”,把农村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激化、问题不上交”,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品牌。“百姓议事堂”工作先后荣获“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和首届长三角地区“基层依法治理十大优秀案例”。其经验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整版、法治日报头版头条等媒体刊发。
一、强化顶层设计,共绘基层治理“新蓝图”。坚持问题导向,印发《关于建立“百姓议事堂”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百姓议事堂”建设的工作意见》等文件,确保“百姓议事堂”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市委市政府多次出台文件,对“百姓议事堂”的创新发展、功能定位、规范运行等作出制度性安排,明确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在全市全面推开,将“百姓议事堂”工作开展情况列入每年度全市重点工作,并作为年度镇(街道)考核内容之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渠道和途经,为村级“百姓议事堂”开展议事活动提供相应经费支持。目前,全市共建成村(社区)“百姓议事堂”227家,选聘理事3508名。
二、坚持党建引领,架设党群干群“连心桥”。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把握方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村(居)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兼任“百姓议事堂”理事联络员,牵头组织理事开展各项活动,牢牢将基层民主法治阵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严格把好理事的遴选关,通过遴选提名、村民表决、公开信息等程序,推选为人公道、责任心强、在村内有威望的热心人士担任,积极吸纳“五老乡贤”,在理事数量上不搞一刀切。聚焦党建引领下的网格化治理、乡村振兴工作,统筹推进深化“百姓议事堂”建设工作,做到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近年来,先后在全市各镇(街道)、村(社区)召开“百姓议事堂”工作现场推进会21次,通报各地进展情况,通过对标先进学经验、比学赶超促提升,进一步完善基层自治机制,使“百姓议事堂”成为调解矛盾纠纷的“润滑剂”、促进和谐的“加速器”、法治宣传的“直通车”。
三、加大供给力度,打造民主法治“阳光房”。为有效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持续深化“百姓议事堂”制度建设,多措并举保障“百姓议事堂”在协同治理中发挥好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力争将矛盾吸附在基层、化解在一线。夯实法治基石,建强议事“主阵地”。针对部分基层理事对法律政策和专业知识缺乏的情况,广泛动员法检“两院”、部分行政机关、律师事务所和镇(街道)调解组织中专业人才,组建全市“百姓议事堂”专家库,为开展各类矛盾纠纷调处、法治宣传等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着力打通市级供给与基层需求“最后一公里”。以非诉讼纠纷解决综合平台建设为契机,协调市法院选派优秀法官和法官助理,推动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等“三官一律”资源同步下沉。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人才“蓄水池”。根据理事岗位素质能力的要求,与民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组织精干的师资力量,全方位、深层次地做好岗前培训和年度培训,不断强化理事的法治思维。结合基层一线的特点和需求,定期汇编通俗易懂的法律知识读本,通过案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编印的《土地承包类案例选编》读本受到基层干群的一致好评。创新服务方式,畅通干群“快速道”。精心打造和推广使用“智慧百姓议事堂”微信小程序升级版,提供“菜单式”“预约式”“线上云”等服务,把百姓议事堂建到群众身边,将相关法规政策、理事等信息公开透明化,实现民生实事项目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
四、聚焦重点关键,调制矛盾化解“草药方”。不断扩大议事堂矛盾纠纷调处范围,积极发挥“百姓议事堂”共治平台作用,推动乡村场域中的各主体参与到乡村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积极构建横向互动中的协同复合治理。理事采取“闻民声”“解民忧”“议村务”“促新风”的方式,坚持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凡是有关土地确权、流转、承包、征收等群众关心的事项和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可由“百姓议事堂”协商讨论,把话语权、评判权还给了群众。同时吸纳红白理事会进驻,提炼推广好的村规民约,大力推行“百姓议事堂”+村规民约等“软法之治”的积极作用,坚持法德并重,达到“以德化人、以文育人、以法服人”的效果。3年来,全市“百姓议事堂”理事共参与化解各类纠纷8500多起,一批疑难矛盾纠纷、信访案件得到及时化解和稳控,有力维护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