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部门动态 >>内容
轰鸣的机器声伴随着农民的欢声笑语在田间回荡,清新的稻草香混合着新米的甘甜软糯在村头飘散。从十月下旬开始,溧阳“水韵苏米”优质水稻品种高标准绿色生产示范基地就开始忙碌起来,随着优质食味“南粳46”稻米全面收割,烘干收储工作随即有条不紊展开。溧阳市优质稻米产业农合联理事长王林松介绍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全村3.2万亩稻田平均亩产在1400斤以上。目前,他们正利用农合联的粮食烘干线,全天候开足马力,第一时间将收割稻谷烘干入仓。
回看溧阳市优质稻米产业农合联“庆丰大米”的品牌打造之路,是因地制宜大胆实践的创新之路,是大户带小户的致富之路,是增加土地产值、提升产品价值的绿色发展之路。
深研土壤环境,精选冠军种育苗保稻米产量。“提到‘南粳46’这个稻米品种,在太湖流域的稻米圈是远近闻名的……”王林松介绍,早在2016年,他们就听说“南粳46”屡获国内外大奖,而且是江苏省农科院为太湖流域量身定做的高产新品种,他们果断大胆试种,在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手把手指导下,他们实现了第一年的大丰收。该稻米煮熟后米饭晶莹剔透,口感柔软滑润,富有弹性且冷后不硬,受到市场热烈欢迎。随后,他们在溧阳供销合作总社指导下成立了优质稻米产业农合联,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吸引当地种植户抱团取暖携手致富。
定期现场指导,健全社会化服务保标准质量。“你敢保证跟着你种每年都能大丰收?”“就施这么点肥秧苗能长大吗?”面对村民们的质疑,王林松有点底气不足。虽然有着成功的种植经验,但王林松深知种地不是工厂的流水线,每年的气象、水文、土壤环境都不一样,不能本本主义生搬硬套。在溧阳市供销合作总社领导协调下,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成为了南渡镇庆丰村的常客,从稻种挑选到秧苗培育,从农飞防到配方肥,从统一收割到烘干收储,该农合联形成了一整套农业全流程社会化服务标准,为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为争创“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该农合联还依托溧阳供销合作总社的基层农资网点,全面回收农资包装废弃物,消除农业面源污染,确保绿色有机无公害。
精准产销对接,畅通流通网体系保供需增量。丰收固然喜悦,如何将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对刚起步的农合联来说是个挑战。王林松团队在充分调研市场基础上打出了“庆丰大米”的地理标志品牌,经过多年经营,加之产品质量过得硬、群众欢迎度高,“庆丰大米”品牌效益逐年提升。据当地农户介绍,今年该村水稻的收购价格由去年的1.65元每斤上涨到了今年的1.70元每斤,每亩至少可增收70元,农民兄弟们的钱袋子更鼓了。“我们就是要通过高质量的产品来打开市场,同时靠品牌宣传来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实现农户增收,这就是我们要实现的品牌效益……”王林松难掩喜悦之情。为确保销售渠道畅通,该农合联紧盯本地超市、酒店和专卖店等线下门店,同时借助“溧供电商”等网上平台东风,实现从地里到店里再到家里的无缝衔接。今年,还没等庆丰村的水稻开始收割,就已经有很多超市和酒店早早预定了他们的稻米。
“我们大力推动‘三品一标’示范基地建设,是从生产方式角度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生产管理轨道,是政府打造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的需要,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溧阳市供销合作总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芮子遐介绍,他们下步将把“庆丰大米”的成功经验推广至其他基层农合联,聚力打造本地农产品特色品牌,持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用品牌效益来带动提升农民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