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1℃。预计1月上中旬将迎来2次降温,降水量较常年偏少0~2成。今年我市茄果类蔬菜越冬在田作物,主要包括秋延后茬口、冬春茬口及春提早栽培,基本涵盖了茄果类蔬菜所有不同生长阶段。越冬生产天气变化幅度大,管理技术要求高,为强化茄果类蔬菜越冬生产科学管理,保障蔬菜市场产品稳定供应,特制定本意见。
一、强化定植后管理,促进发棵生长
对于春提早茬口,一般选择晴天上午定植,挑选适龄健壮大苗移栽,避免造成僵苗不发。坚持一栽就管,浇透定植水,以促发棵生长。定植后暂时不要通风,保持适宜温湿度,以利缓苗。缓苗后至开花前,注意控制肥水,防止营养生长过旺。可适当施用腐殖酸、海藻肥等以养根促壮。
二、加强环境调控,提升抗逆栽培水平
(一)温度管理
茄果类蔬菜对温度要求较为严格,低温不仅影响生长,还会直接影响开花、结果及果实品质。夜间室外气温低于10℃时,及时增设二道棚,加盖保温被,保持棚室温度16~22℃。白天气温可适度提升,但不宜超过30℃,可选择温度较高的中午前后,于背风处缓慢通风换气,维持棚室内温度稳定适宜;夜间温度保持在15℃以上。番茄可适当加大温差,提升果实风味,一般控制在15~28℃。遇寒潮等极端天气时,及时启用水源热泵空调、暖风机等增温设备,确保棚室内温度稳定。
(茄果类蔬菜耐低温能力数据参考下表)
(二)湿度控制
合理控制棚室内空气湿度,防止湿度过高引发霜霉病、灰霉病等病害。根据天气情况和作物生长状态,选择中午前后,通过揭膜和开启通风口等方式进行通风排湿。采用起垄、高畦、铺设地膜等栽培方式,应用膜下滴灌技术,必要时可在垄沟行间铺垫稻麦秸秆等吸湿物料。有条件的可使用除湿设备,降低棚室内空气湿度,棚室内湿度一般控制在60~80%。
(三)光照管理
定期清洁棚膜,确保透光率在85%以上。根据不同设施特点、光照强度和作物需求,在确保棚室温度前提下,采取早揭晚盖保温覆盖物,延长光照时间。茄果类蔬菜盛果期适当打叶,使果实充分见光。在开花坐果等关键生长阶段如遇连续阴雨雪天气,可使用人工补光,促进光合作用,提升产量和品质。
三、加强植株调控,维持秧果平衡
根据植株长势,及时进行吊蔓、绑蔓、整枝、打杈、摘心和打老叶等植株调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平衡秧果关系。番茄,在6~7叶时开始吊蔓,根据品种特性和栽培方式,选择适宜的整枝方式。当第1穗果实开始转色后进行摘叶,根据不同品种,每1~2周摘叶1次,每次摘2~3片/株,每株留15片叶左右,以利通风透光。温度过低时,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提高座果率。辣椒、茄子,及时整枝、打杈、摘老叶,应用网片、立架、绳子等,防止植株倒伏。茄果类蔬菜生产中,应及时疏去无效花、小果、畸形果,提高果实整齐度与商品性。
四、科学肥水管理,促进丰产丰收
茄果类蔬菜喜钾、钙,具有生长量大、需肥量高、耐肥力强的特点。苗期需肥量小,但要求营养全面,尤其是对氮磷较敏感,养分失衡容易引起生理病害。生产中遵循小水勤浇,施肥少量多次原则,优先采用水肥一体化系统进行肥水管理。适度控水,保持土壤湿度在60~70%之间,避免过湿或积水,防控高湿病害。冬季施肥应适度,重点使用磷钾肥,避免氮肥过量引发徒长。开花坐果期,可根据土壤肥力、植株长势,每次每亩追施高钾水溶肥3~5kg,每2~3周一次,每次肥水施用量以蔬菜根系周边6~8cm处湿润即可,不必大面积施用,以提高肥水利用率,减少土温波动。适当喷施含钙、镁、硼等中微元素的叶面肥,促花、壮花、促坐果,防止筋腐病、脐腐病等生理性病害发生。
五、强化病虫害防治,促进绿色生产
茄果类蔬菜冬季设施生产,主要注意防治灰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等病害和蚜虫、粉虱等虫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加强湿度管理,定期检查植株,及时清理病残枝叶,避免病源虫卵积聚蔓延。通风口处覆盖防虫网,棚室内悬挂黄板诱杀烟粉虱和蚜虫等。有条件的可使用臭氧发生器释放臭氧进行棚室消毒和病虫害控制。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施药防治,科学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并注意交替用药,低温期尽可能选用烟剂、熏剂,使用弥粉机和弥雾机等新型药械施药。
六、密切关注天气,强化防灾减灾
及时查看气象信息,根据天气变化,做好物资储备,落实相应管理措施。雨雪天气来临前,提前检查设施损坏情况,更换老旧骨架,增设棚内立柱,修补或更换老旧棚膜,抽紧压膜绳。加强田间巡查,及时清除棚顶积雪,并做好安全保障措施。及时采收上市,雨雪前后,把握机遇,抢收达到采收标准的蔬菜上市销售,提高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