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2024年以来,溧阳市审计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的审计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凝心聚力谱新篇”的战略部署,紧扣溧阳“品质城市突破年”的工作主题,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在常州市局和溧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效发挥审计“经济体检”的重要作用,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审计助力。上半年已出具审计报告3份,累计查出管理不规范金额1.1亿元,发现非金额计量问题32个,提出审计建议9条,得到市领导批示1篇(次),有效发挥审计决策助参作用。获得常州市审计机关综合考核数据应用奖、内审推进奖。
一、立足党的领导根本点,把稳方向不偏航
1.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市委审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科学谋划审计项目计划,学习传达上级会议精神,为审计工作把稳大局、指明方向。积极发挥委办职能作用,牢牢把握审计机关政治属性,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通过请示和专报等形式向市委、市政府报告重大审计项目进展、审计发现问题和审计整改情况等重要事项,在履职尽责中不断提升政治执行力。
2.把知责明责自觉落实作为首要任务。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根据审计工作实际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厘清领导班子的集体责任、党组书记的第一责任、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把“四种形态”作为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加强作风建设的监督检查,对科室和下属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和动态管理,利用专项清理和专项治理等有效手段,杜绝不正之风。
3.把推进党内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基础。我局丰富学习载体,确保党纪学习教育成效,增强自我革命意识。在审计系统干部外出培训期间,就地组织党员干部在辛亥革命博物馆开展警示教育,并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教育资源,赴塘马村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等廉政教育基地,以史为鉴,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坚持“实”的导向,由驻审计组党小组组长带领党员在审计现场逐章逐条学,深刻领会《条例》精神,并在审计过程中持续关注腐败和作风问题,切实把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做到以“时时事事处处”让党纪学习教育往“里”走。
二、聚焦主责主业着力点,服务大局不缺位
1.立足部门职能,汇聚审计合力。精心谋篇布局,在全市层面以“一盘棋”的思路谋划审计项目立项,做好项目的统筹融合。同时,认真完成上级审计机关交办的工作任务,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开展协同监督。上半年派出审计组一行7人赴武进区开展常州市公立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设备采购及使用情况专项审计的“一条鞭”项目,通过专项审计规范医院采购行为,堵塞采购环节中的漏洞,提高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管理水平,有力增进民生福祉。此外,还抽派1名审计骨干作为数据主审参加常州市大运河自然资源资产审计,2名审计干部配合市局在溧开展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专项审计。
2.聚焦财政管理,稳促经济发展。根据《审计法》和市政府的部署,高质量开展2023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草案审计项目,同步配套实施溧阳市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政策落实及相关资金绩效情况专项审计,发现并反映了预算执行、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审计建议,进一步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助力壮大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了审计保障执行、促进发展的建设性作用。
3.规范权力运行,关紧监督笼子。重点围绕“经济”与“责任”,依托大数据技术持续推进嵌入式审计,提升审计精准性的同时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效能。今年计划内经济责任审计项目10个,目前已开展统计局、残联、工商联等5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深化“纪巡审联动”机制,拓宽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度,通过审前充分协商,审中协调推进,审后结果运用,实现成果共享,提升监督合力,在开展残联巡审联动项目时,向巡察组反馈问题疑点12个,充分发挥审计优势,经济体检的成效显著。
4.强化内审指导,建立长效管理。严格执行内部审计统计调查制度并开展内审业务培训活动,督促市各内审机构按时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相关资料备案管理,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据统计,全市共有内审机构32个,内审人员186人,上年度共实施内审项目799个,审计发现问题787个,涉及金额8300.71万元,经整改收回资金1806.36万元,修订完善制度91条,优化业务流程86项。持续推动各乡镇(街道)建立健全基层审计委员会制度,目前,社渚镇、埭头镇以及经开区等7个镇(区)已成立审计委员会,并制定了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细则,明确了主要职责、会议制度,确保党的领导贯穿内部审计全过程,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撑。
5.紧盯民生工程,规范项目建设。上半年共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4个。对市奥体商务中心建设工程和智慧化特困人员供养中心建设工程开展概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审计金额共计4.1亿元;在老小区改造工程审计和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审计等竣工决算审计项目中,审定金额2538.51万元,核减投资259.31万元,在审项目送审金额4175.03万元;在校安工程等跟踪审计项目中,项目批复金额1.29亿元。审计人员从预算编制、工程发包、合同履行到竣工验收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深入工程项目现场进行实地勘查,重点审计设计变更及工程签证的真实性、合理性,严把工程安全质量关,工程资金利用率,助力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保障民生工程精准落地。
6.助力绿色发展,守护自然资源。在竹箦镇开展自然资源审计,促进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项目开展前,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等多部门获取多维全面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匹配,根据相关审计事项尽量转化为统一的数据体系,作为量化评价资源资产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对不同类别的自然资源资产进行专项的深度拆解剖析,聚焦问题多发领域,活用大数据审计方式,结合现场踏勘核实疑点,切实追根溯源,准确核实问题源头。对于审计查出的相关问题,将责任划分贯穿于审计工作始终,针对非固态自然资源的相关问题,通过多维度核实产生问题的源头,通过跨区域现场踏勘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的实际情况,准确地进行问题溯源和责任界定。
三、找准创新发展关键点,提升质效不懈怠
1.推进研究型审计贯穿审计全过程。我局不断创新审计理念,将以研究型思维实施审计作为重点。今年上半年,在常州市公立医院药品和医用耗材设备采购及使用情况专项审计、竹箦镇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项目中,都能积极贯彻落实研究型审计思维,探索多元化审计思路方法,深入开展挖掘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提出审计建议,提高审计质效。上半年度已形成论文4篇,其中《故障树模型在国家审计中的应用研究》被江苏审计科研所录用,《审计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与优化措施探究》被《审计与统计》杂志录用。
2.推进大数据审计助力审计高效率。从审计业务实际出发,进一步厘清新财政一体化数据库系统,锁定审计需要的底层数据表单,完善专项资金拨款进度、专项资金使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分析、预算指标系统分析等多个数据分析模型,为审计提供完整底层基础数据。进一步提升大数据在审计项目中的覆盖率,通过VB语言设计、Python、SQL数据库、ArcMap视图化操作、GIS软件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关联,批量化处理大量繁杂数据,提升审计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推进审计队伍实现能力新跃升。着力培养新形势下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审计人才,塑造扎实过硬的专业能力,促进审计人员的政治能力和业务能力同步提高。并通过优师带徒、专题辅导、上挂下派、以审代训、课题研究等形式锻炼培养干部。上半年,抽派4人次参与省市县三级巡视巡察工作,1名审计干部在省厅挂职参与省“同级审”,开展EPC项目建设业务审计培训、全市审计系统专业提升班等业务培训3次,全面提升审计实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