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工信局认真贯彻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和市两会要求,紧扣“品质城市突破年”工作主题,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主线,推动“新质”与“高质”双向赋能。上半年,在市场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工业经济仍表现出较强韧性,整体呈稳中有进良好态势。5月,41家企业获评2024年度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第一批);6月,溧阳市农牧饲料机械产业集群入围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公示名单。
一、上半年重点工作及成效
(一)指标攻坚初见成效。1-6月,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1%;工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7.3%,增幅位列常州各辖市区第二;工业投入同比增长5.1%。1-6月,“2+2+X”主导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2%,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6.7%。其中,绿色精品钢产业在德龙系拉动下实现产值同比增长51.7%,较好地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二)传统产业焕新升级。一是推动企业技改。完善全市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库,鼓励本土企业实施亿元技改项目、“四新”技改项目,1-6月入库技改项目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9.5%,开工率达76.4%。二是推动数实融合。针对企业对上云投入成本和安全性的顾虑,委托天目互联公司建设SaaS化工业云平台。平台根据省星级上云子域要求,建设标准化模块免费供企业使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推动我市广大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通过组织“智改数转网联”沙龙、专家定向辅导等活动,为企业申报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车间)、星级上云企业等营造氛围、创造条件,上半年累计组织各类宣贯辅导活动3场,惠及企业160家(次)。三是推动节能降碳。建立2024年节能技改项目库,累计入库项目17个。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对照标准,分类辅导,应报尽报,上半年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8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摸排省级绿色工厂13家。
(三)新兴产业壮大规模。一是做优项目服务。充分利用产业项目全流程管理平台,强化项目竣工投产运行监测,定期核对项目开工和列统情况,对照项目监管协议主动介入服务,联合各相关部门协调解决问题,并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精准推送其符合条件的惠企政策。二是深耕企业培育。除做好各级专精特新政策宣贯和申报辅导外,深入科创园、产业园开展“千企入库”工作,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上半年新增入库企业365家,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351家,累计在库企业869家。三是打造利企平台。调研全市工业企业共享制造供需情况,搭建全市工业企业共享制造平台,围绕制造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共享等方面,集聚企业分散、闲置的生产资源,弹性匹配,精准推进工业企业供需对接,推动企业提升本地配套率,目前收集企业供需信息40余条。
(四)未来产业加速布局。聚焦“1650”、“1028”产业体系,拓展发展新赛道,积极对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毛明院士工作站、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借助高校、研究所专业优势,对比、研究先进地区、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邀请专家、企业家、相关部门调研座谈,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制定低空经济、车联网、智能电网等领域产业发展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重点工作任务。截至目前,三大产业规划及相关配套方案已分头制定,各有进展。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市工信局将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抓当前和谋长远相结合,锚定全年工业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的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描实工业经济底色
一是紧盯经济运行。加大数据挖掘力度和分析研究深度,紧盯重点指标、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进行高频监测,科学研判经济运行态势,准确反映经济运行中趋势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会同各板块、相关部门进一步厘清指标间逻辑关系,综合考量支撑数据权重,研究制订“既解决当前之需,又利于长远之计”的政策措施。二是聚焦综合效益。强化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运用,优化完善效益综合评价“白名单”制度,将上一年度工业企业综合效益评价为A类或B类以上星级企业、荣获单项冠军等荣誉的优质企业列入“白名单”,给予直通车式帮扶、快车道式保障,保障要素资源供应,护航企业宁静生产,正向激励企业提高综合效益。三是着眼沉默要素。继续常态化开展沉默要素排摸工作,推动闲置资源盘活利用,激活沉睡中的要素资源。根据建设规划、项目进展、用地情况,分类盘活闲置产能、闲置土地,加快形成“一企一策”建设方案。进一步完善“溧企云”大数据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等平台功能,及时、完整发布闲置厂房信息,加大宣传推广,更好更快为市领导决策和招商部门招引项目落地选址提供有效参考。
(二)描亮企业培育特色
一是转型“向前一步”。贯彻落实《江苏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全面调查摸底,掌握工业领域现有设备和更新计划底数,以铸造、印染行业整治和化工企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行动为抓手,推进三大行业老旧设备更新。加大宣贯力度,充分调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企业用好政策红利,通过实施设备更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二是培育“向前一步”。以“四个精准”为指引,全力推动“千企入库”,持续壮大培育“基本盘”,在对各梯度企业情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提早规划企业成长“路线”,变“帮企业申报”为“带企业成长”,深度参与企业申报项目、荣誉的各个环节,横向协调资源,纵向对接需求,全过程陪伴企业成长,力争实现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家以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0家,升规企业100家以上的年度目标。三是服务“向前一步”。做优做精“智改数转网联”、“专精特新”、“绿色低碳”三大惠企服务品牌,除常规的诊断评估、专业培训、宣贯咨询外,进一步丰富内容形式,把沙龙活动开到企业生产车间、开到标杆示范工厂、开到高校科研院所,让企业看到更多发展“更优解”,为企业供需对接、提质增效创造更高效的平台。
(三)描浓产业发展成色
一是传统产业扩能提级。持续深化“智改数转网联”,实施装备数字化换代、车间智能化升级、工厂网络化发展,深入挖掘、打造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典型应用场景,分领域推动重点企业利用5G技术,分层次推广“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实施技改项目,进一步扩充工业技改项目库,发掘一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定位、具有市场潜力的高质量经济增长点。二是新兴产业释放潜力。聚焦“2+2+X”主导产业,进一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拉长做粗新能源和高端不锈钢产业链,加强政策集成、资金集中、要素集聚,整合创新、市场、资本、人才等资源,加强上下游配套协同,强化主导产业支撑。依托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等13家高端科创平台,培育更多像中科海纳、天目先导一样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细分领域小巨人企业。三是未来产业加快破题。把握好当前低空经济产业等未来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低空经济、车联网、智能电网产业规划进程,加快制定配套政策,谋划和储备一批特色项目,创造适合未来产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为塑造“X”产业新优势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