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今年以来,溧阳市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为统领,全面落实各项重点目标任务,全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向更深层次拓展,现将2024年上半年工作及下半年安排汇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聚力推进主要考核指标。截至目前,溧阳高企拟申报数155家,完成全年申报目标数的66%;科技型中小企业招引注册数92家,完成全年目标160家的57.5%。截止6月20日,全市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65.12亿元,完成全年目标66.2亿元的98%,申报率排名常州市各辖市区第1位。火炬科小评价入库(目标400家)因系统尚未开放,尚未有相关数据。
2.着力抓好创新主体培育。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工作计划,强化推进产业链招商和科技招商同频共振,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推动创新型企业集群壮大。完善高企培育工作挂钩联系制度,采取分组包干方式,深入镇区(街道)开展高企、科小招引等业务实地指导;组织开展多场高企申报辅导会,培训企业科技人员500余人次。今年以来,除高企申报、科小招引外,另组织申报省级(潜在)独角兽企业9家、省瞪羚企业19家;申报常州市高新技术产品157只,其中通过认定92只。
3.强化推进科创平台建设。坚持把载体平台作为集聚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支撑产业发展的根基所在,不断夯实创新发展硬核支撑。重大智慧研究院成功创建省级众创空间1家(苏渝智慧城市产业众创空间)。全力助推长三角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东大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协助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申报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对接电子科技大学科创资源,联合溧城街道等相关镇区探索建立未来产业研究院。协助经开区申报省级孵化器。
4.积极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育。坚持以创新驱动人才汇聚,强化服务科技人才能力,扎实推进高端人才引育工作。搭建引才聚才创新平台,打造人才“孵化器”,着力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干事创业、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常州市各类科技人才项目,组织申报科技部海外引才项目12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5项;组织申报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组织申报第一批常州市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项目已立项3项。
5.致力涵养高效能创新生态。持续聚焦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多链融合发展,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创新合作新格局。谋划开展“新溧量”科创沙龙品牌活动,搭建“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共谋发展”的科技创新交流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合成生物产业谋划布局,加快相关产业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加速布局未来产业赛道。协助长三角中科智慧新能源研究中心和天目湖合成生物学平台建设二期2个项目申报第一批特别国债项目,已通过省级初审并报国家审批。协助上上电缆等4家企业申报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江苏时代申报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奖。完成“四大经济、五大示范”鼓励创新政策奖励资金申报初审。
6.大力集聚高水平科创资源。加快助推天目湖健康研究院实体化运行,与相关部门共同积极对接吴云东院士团队、西安交大彭年才教授团队等优质科创资源。联合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及供给情况对接中科海钠、科达利等5家新能源企业。积极发动近40家企业(团队)参加2024年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不断浓厚创新创业氛围。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抓牢创新型县(市)建设。一是加快优化创新机制。横向学习借鉴江阴、张家港等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创建经验,加快完善溧阳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二是加快补齐创新短板。持续聚焦建设方案目标,全力加快相关指标按照年度预期推进。三是加快活跃创新生态。积极谋划溧阳新一轮创新政策整合汇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体系“牵引力”。
2.持续聚焦发展导向。一是市镇两级联动发力。通过每月召开镇区(街道)工作例会,通报指标进展情况,协同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困难。二是加强科技业务指导。采取分组包干方式,深入镇区(街道)开展高企、科小招引、技术合同登记等业务实地指导,确保各项工作进度达到预期目标。三是加强横向对标交流。学习新北、武进等兄弟板块横向先进经验做法,力争在年度考核中实现争先进位。
3.不断壮大创新企业集群。一是着力推进科小招引。积极对接商务部门及各镇区,依托经贸洽谈会、科技招商等系列活动,力争年内完成科小企业招引160家,火炬科小评价入库401家。二是着力推进高企培育。进一步完善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厚植高企梯度化培育潜力,围绕产业定位加大产业链上高企招引力度,力争完成常州下达的高企净增数考核目标。三是着力推进载体建设。全力做好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申报培育。协助对接引进电子科技大学未来产业研究院资源。
4.扎实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强化平台发展特色。引导平台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探索改进,建立适应科技人员创新的激励机制,全力支持国家级、省创新中心创建,协助对接南航低空经济产业研究院建设。二是强化平台成果转化。探索开展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载体建设,年内力争新增省级“三站三中心”超10家。三是强化平台引才聚才。年内争取协助平台引进各类人才超100人,力争在国家级人才、省双创计划等项目上取得新突破。
5.探索布局未来产业发展。一是紧抓产业规划引领。积极对接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院,加速推进合成生物产业规划编制。二是紧抓顶尖资源优势。助力加快天目湖健康研究院、长三角医用应用物理研究平台实体化运行,加速孵育落地一批合成生物和生物医药领域高科技项目。三是紧抓未来产业培育。依托南航天目湖校区、东大溧阳研究院、智能无人装备创新中心等平台牵头低空经济、电动船舶未来产业规划编制契机,加速推动优质科研成果资源落地转化、成型成势。
6.切实打响科创服务品牌。一是优化协同创新方式。依托全市重点科创平台、企业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探索成立动力电池、新型储能、新材料等领域全市先进检测技术创新联盟。二是加强对上资源争取。对照省级、常州市级科技项目申报要求,积极发动重点平台、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在对上争取项目上形成更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