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一、上半年亮点工作
(一)聚焦弱有众扶,强化基本民生兜底保障
一是打造“全溧助”智慧救助平台建设。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建设覆盖11部门、20类群体、32项救助帮扶类政策的智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平台分为基础数据、一户一档、主动发现、关爱慰问、场景监测等板块,实现全市各类救助保障对象“一网通查”和动态监测。实现群体覆盖从“在册对象”向“潜在对象”拓展、救助方式从“事后救助”向“事前预防”转变、服务链条从“多重单线”向“综合闭环”发展。二是高质量完成低保扩围任务。严格对照“低保人数不低于2023年底人数”的社会救助高质量考核指标,实施低保扩围提质增效工程,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重点围绕低保渐退缓退政策、收入减免、重残单人保、家庭财产不纳入核定范围等有利政策,加强摸排,精准认定。
(二)聚焦老有颐养,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优化老年人助餐服务。江苏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2023年度全省养老服务十佳案例名单,《“颐养栗里”品质养老“最美桑榆”幸福助餐》入选,是常州地区唯一入选项目。全面启动如意小食堂(助餐点)新增布点工作,通过挖潜提升一批、调整优化一批,实现助餐网络高效运营。加快新建的7家如意小食堂(助餐点)建设进度,充分整合盘活现有资源,在新华厨增设老年助餐功能。对接常州新博系统,在全市范围开展助餐服务联网,目前已完成11家如意小食堂系统切换。二是推进适老化改造项目。继续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围绕高龄、特困、重残老人等重点对象摸排。同时,在融媒体、中国溧阳、溧阳时报等媒体进行适老化改造政策宣传,重点围绕补贴对象和补贴标准、申请程序、适老化改造相关产品类型等内容进行解读。三是加快特困中心启用运营。加快推进市级特困人员供养中心“栗里家园”康养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指挥中心、示范引领、服务延伸等作用,在保障全市失能(失智)特困老人集中供养需求的同时,把院内优质的养老资源向社会开放,辐射低保、重残、退伍军人等更多有养老需求的老年群体。截至目前,完成特困中心智能化项目预验收,厨房设备、家具设备基本安装完毕,预计6月底启动运营。
(三)聚焦群众关切,优化社会事务专项服务
一是持续打造“美溧婚俗”品牌。深化婚俗改革实验区建设,多渠道、多维度构建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婚俗文化。打造溧阳市首个结婚登记户外颁证基地,开展“‘吾爱’相约 幸福接‘溧’——溧阳市深化婚俗改革实践活动暨2024年溧阳市结婚登记户外颁证仪式”,增强结婚登记的仪式感。开通《美溧幸福家》全市首档电台专栏,通过“婚俗改革大家谈”“多元解纷促和谐”“为爱减负”等节目,倡树婚俗改革新风,传承优良家风家教。二是织密未成年人关爱网络。充分发挥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小树之家”品牌引领作用,采取“1+N”市镇关爱阵地联动模式,协同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工作单位和全市各镇(街道)的未成年人保护站(关爱之家),深入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地,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心理疏导等活动。三是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截至目前,共成立65个社会组织党组织(党委6个、支部57个、联合支部2个)。有序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工作,采取“线上+线下”全程跟踪指导,开展一对一、点对点、陪伴式年检业务服务。重点聚焦社会组织内部建设、机构变动、党建、财务、业务活动开展等情况,通过由业务主管单位出具初审意见和共同协商年检结果等方式,建立登记管理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互动式”双重监管机制。
(四)聚焦乡村振兴,提升地名文化服务能级
一是搭建地名管理平台。成功搭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乡村地名资源扁平化整合与管理服务平台,解决乡村地名“管理主体不明、管理责任不清、管理方式不妥”的突出问题,实现了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体系的全方位优化和重构。二是加大信息共享应用。加强地名信息共建共享和深化应用,将地名公共服务信息接入“溧即助”政务服务平台,建成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名申请、信息查询、助农事项办理等12大类服务场景和45项公共服务的“乡村地名+政务服务”网。开发《图说溧阳》电子版,有效链接“有时溧阳”智慧文旅平台,将空间地理信息与乡村振兴脉络相融合,展现我市城乡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活力。三是创新“地名+”助农模式。与文旅和特色产业深度融合,主动链接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培育推广“地名+直播+农副产品”营销模式。强化地名文化对农产品品牌赋能,实现二者互利共赢,重点打造溧阳白茶、天目湖鱼头、乌米饭等“三黑三白”地理标志产品,将地名品牌作为形象性显著符号植入受众脑中,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与信赖。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
(一)多方位织密民生保障网。一是开展民生保障提标工作。7月份将根据常州市政府统一安排,完成对低保、特困供养对象等困难群众救助提标,实现全市发放标准一致、待遇改善同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30%-40%制定,农村特困按低保标准1.3倍执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按低保标准执行。二是完善“全溧助”智慧救助平台功能。通过进一步完善数据信息、提升更新时效、拓展帮扶手段等方式,健全“线上预警+线下响应+资源链接+结果跟踪”全链条工作机制,构建我市“一屏观救助”“一网全溧助”的智慧综合救助格局。三是实施冬暖夏凉工程。为全市3657户在册低保对象、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一次性免费赠送200度电(冬夏各100度),以助困难群众安全舒适过冬度夏,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是开展慈善助医项目。充分发挥慈善救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切实减轻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及支出型困难家庭的医疗支出负担。救助对象一个年度内因病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中,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途径补偿后,由个人负担的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范围内个人自付金额由慈善资金予以救助。
(二)多途径提升银发幸福值。一是推动“栗里家园”投入运营。动员组织三个街道、南渡、别桥的特困人员分批次集中至市级特困中心供养,同时多方位展开宣传,引导更多有需求的老人入住。加强启用后的运营指导,打造养老服务标杆机构。二是完善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溧阳市“智慧养老服务指挥中心”,绘制包含居家养老老人区域分布、身体状况、养老服务需求偏好等内容在内的“关爱地图”,让养老机构、居家安全、互联网助餐、高龄津贴等成为系列化服务,为老年人享受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系统支撑。开发集数据分析、运营使用、审核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服务管理平台,推动养老领域政府资源与社会力量良性互动,形成就近便捷、服务精准、多元供给、充满活力的养老服务保障网。三是加快适老化改造步伐。完成1500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生理、心理、行为特征在居住和养老的需求,对老年人居家的通道、居室、厨房等生活场所进行改造。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意愿和消费潜能,带动养老服务消费升级和提质扩容。持续加强适老化改造政策宣传工作,在溧城、昆仑、上兴点位进行现场宣传,同步做好居家上门服务公司入户宣传工作。
(三)多举措推进事务高效化。一是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效能。继续做好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离婚通办”“婚育一件事”等业务,持续推进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智能化应用、便捷化服务,不断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二是深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切实履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牵头职责,指导乡镇、街道开展“爱心暑托班”,强化未成年人保护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小树之家品牌效应,结合实际开发设计课程、丰富活动内容,全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和谐环境。三是优化殡葬服务管理水平。围绕“逝有所安”目标,不断推进殡葬服务规范化建设,有序推进殡葬移风易俗工作,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绿色殡葬理念。持续推进青龙山人文纪念园的建设,开展殡葬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暨遗体和骨灰规范处置排查整治工作,加强殡葬服务场所的检查督查,规范市镇两级公墓建设管理和运营情况。
(四)多角度激发地名新动能。一是巩固乡村著名行动创建成果。促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全力推进《溧阳地名文化大辞典》《乡村地名信息地图》《镇地名志》等编撰工作。以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率先实践的丰硕成果,持续完善“一册一网一平台”,开展乡村地名信息服务专项行动,进一步推广应用智慧路名牌,打通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壁垒,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整体推进,探索出乡村著名行动的溧阳路径,努力争创全国先行区。二是健全共治共管长效联动机制。落实“统一监督管理、分级分类负责”原则,健全乡村地名申报、论证、审批、备案、公告等制度,健全地名标志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源头把控、过程监管、事后监督,形成一条环环相扣、无缝对接、共治共管的长效联动机制,不断规范地名标志制作、设置及管理工作。三是延伸乡村地名公共服务内涵。注重探索形成规范有序、科学合理的乡村地名公共服务的工作流程、服务标准,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鼓励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地名公共服务,打造地名公共服务的特色亮点。切实把乡村地名“管起来”“用起来”,使地名服务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