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部门动态 >>内容
近年来,溧阳市财政部门认真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将推行的“四治三融一示范”作为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的溧阳“施工图”,将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学习“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江南鱼米之乡的重要抓手,坚持科学统筹、示范先行、强村富民,全力擘画“环境美、产业强、村民富”的和美乡村“锦绣图”,为高质量推进和美乡村串珠成链、连片成景,加快构建“共富共美、全域和美”新格局贡献财政力量。
一、坚持科学统筹,打造振兴“最强引擎”
一是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强化市、镇、村三级协同发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联动机制。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高质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的行动方案》,细化重点任务清单,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层层抓落实,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着力强化政策支持。优化财政支农投入供给。制定《关于建立溧阳市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对财政涉农资金进行有力整合,提升财政支农政策效果和支农资金使用效益。2021年以来,溧阳市财政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财政资金19.33亿元,支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垃圾整治等迫切需要解决的薄弱环节和关键之处。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出台《溧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市本级不断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支持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200万元对通过农村人居环境达标建设评价体系的行政村予以奖补激励。
三是激励引导资源配置。依托“溧阳1号公路”,将全市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串联起来,通过农旅结合、生态融合、产业联合,以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入,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打通人才、资本、项目回流通道,形成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集聚、多功能价值共同实现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仅2023年,我市在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方面,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达1.34亿元。
二、坚持示范先行,打造乡村“最新样板”
一是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聚焦农村环境全域优化。2017年“溧阳1号公路”开通以来,以“1号公路”沿线片区整体形象为先导,把触角逐步向腹地纵深延伸,先后投入10亿元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全市2490个自然村环境面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连续三年获评全省第一等次,两度获省政府督查激励,2022年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聚焦全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近三年累计投入7.4亿元支持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户化粪池改造等工程,推动乡村水体从保护向提升迈进。
二是全力推进乡村整治更新片区试点。以“山河重安排”的气魄,打破村域壁垒、镇域界限,全力推进上兴、竹箦、南渡等3个乡村整治更新片区试点,跨镇域开展集中连片整治提升,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串珠成链,集中连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带)。项目计划总投资11.61亿元,目前已完成片区整治更新规划编制,2024年将全面实施乡村片区整治更新各项重点工作,计划于2025年底前全面建成。
三是率先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高效统筹推进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坚持“多规合一”,近三年累计投入1.5亿元对全市村庄进行新一轮梳理和布局优化,精益求精挑选基础条件良好的村庄,擦亮生态田园底色。截至目前,已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9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村庄,以干净整洁为目标,找准发力点、做好“加减法”;对于条件较好的村庄,以培育亮点、打造特色为目标,率先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坚持强村富民,绘就乡村“最新图景”
一是打开空间厚植特色产业。以培育和建设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整村及临近村,聚焦产业赋能,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如:竹箦镇姜下村借助“1号公路”和特色田园乡村辐射效应,积极发展鹅文化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实现了村强民富,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19年的81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504.25万元,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
二是深化融合提升公共服务。依托环境整治更好畅通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加快推动人才返乡、科技入乡、资本下乡,2023年新改建农村公路30公里以上,建成生态河道9条,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物流综合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大力推进“智慧乡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和直播经济。
三是移风易俗促进乡村治理。强化党建引领、综合治理,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文明村镇一体创建,全面提升5A级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水平,不断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百姓议事堂”等农村基层治理新内涵,引领广大农村群众自觉以“主人翁”精神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让农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