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原通知公告历史信息 >>内容
黑胶粉虱学名Aleurotrachelus camelliae,又叫槠黑粉虱、槠黑漆粉虱、小黑粉虱。该虫为害常造成叶片早落,树势衰弱,还可引发煤污病,近两年在许多产区杨梅树上发生为害。为了控制其在杨梅上的为害,观察其形态特征、调查发生规律,根据其为害特点,提供防治措施,其主要结果报告如下:
一、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长2毫米,头、胸部暗灰色,腹部桔红色。前翅有6块淡黄色斑,分布于前、外、后缘上,前缘两个色斑中,一个较狭长,止于主脉下折处。后翅略小。雌成虫腹末开口呈钝端,有短 柄附于叶背面。雄虫略小于雌虫,交配辅器钳状,于腹部末端突出,交配器楔状。
卵长约0.2毫米,黄褐色,香蕉形,竖立,卵壳表面光滑,有卵柄。
幼虫初孵时浅黄色,体长约0.2毫米,后逐渐变成红棕色,长椭圆形。有3龄幼虫。胸气门以前的虫体部分有长缘毛10根,其他部位体缘有短缘毛10根,臀部有长刺毛4根。2龄幼虫长梨圆形,背腹扁平,前端略尖,后端平截而向内略凹陷,背部漆黑革质,腹面灰白膜质,背面中部有脊状隆起。胸气门陷处各有一簇白色蜡毛。臀部也长有一团蜡毛,体缘腺成栉齿状突出。
蛹长约1毫米,为离蛹,初为淡黄色,半透明,后渐变为橙黄色,复眼黑色,翅芽灰色。
二、发生规律
黑胶粉虱1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于黑色蛹壳下在叶背越冬。次年3月下旬化蛹,4月上旬开始羽化,4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羽化要求日均温度在18℃左右,相对湿度大于80%,时晴时雨的天气最适宜羽化产卵,大多在上午8~10时开始羽化,12~14时羽化高峰。成虫羽化延续20天左右,而羽化高峰仅几天。成虫有多次交尾现象,交尾后即可产卵,卵大多产于新梢叶背边缘。每次雌成虫产卵量21~44粒左右。成虫产卵后转移到新梢嫩叶上栖息,善飞翔,群集性,平均寿命雌虫4.4天,雄虫5.5天。卵期2个月,若虫在6月上中旬出现,善于爬行,找到合适位置后用口针插入叶片组织取食。7月中、下旬普遍蜕皮后进入2龄若虫,2龄若虫的足和触角退化,丧失了活动能力,虫体背腹扁平,然而形成了黑色介壳,并分泌出无色透明的黏胶固定着虫体,2龄若虫以后就在介壳下发育至3龄,直到化蛹为止不再迁移位置。2龄若虫历期约250d左右,故对杨梅的为害性严重。
三、防治方法
1.农业综合防治。加强果园管理 合理施肥灌水,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抵抗力。科学修剪,剪除病虫枝及茂密枝,调节通风透光,保持果园适当的温湿度,结合修剪,清理果园,减少虫源。
2.生物防治。采用生物益菌座壳孢菌侵染该粉虱,兑水喷洒树冠或与其他杀虫剂混用。
3.化学防治。杨梅4月中旬及杨梅采收完毕后用矿物油乳剂200倍淮喷药防治。冬季清园可用25%松酯酸钠可溶性粉剂60-1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