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今年以来,溧阳市科技局紧紧围绕“532”发展战略和新能源之都建设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助推新质生产力在溧阳培育壮大。现将科技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积极推进考核指标
2024年,市科技局共有8项指标纳入上级考核,其中纳入省级对溧阳高质量监测指标2项,纳入常州对溧阳发展绩效评价指标4项,纳入常州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考核指标2项。综合来看,累计考核指标数量在全市各部委办局中排名第2,仅次于发改委。
(二)积极推进平台建设
一是全力助推清洁能源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9月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赴南京与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司相关领导进行汇报。同时积极协助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7月成功获评江苏省先进动力和储能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为常州第2家。二是积极推进重点企业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今年卓高新材料联合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签约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全市联合创新中心总数达6家。三是协助牵手南航共同签署低空经济战略合作,启动无人机研究中心建设。四是智能无人装备中心牵头的毛明院士工作站顺利通过省级院士工作站验收,并成功获评江苏省新型装备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五是积极协助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谋划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协助上上电缆、天目湖储能院积极开展省级重点实验室申报。
(三)积极布局未来产业
一是根据市级规划工作安排,4月上旬已实地对接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院专家团队,7月上旬完成正式协议签订,10月已完成产业发展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年度重点工作、支持政策措施“3+1”初稿,正在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会商。二是依托苏高新生物医用制造产业园建设,积极对接上海诺庾资本等优质资源,6月25日联合高新区共同举办2024溧阳医疗产业政企交流对接会活动。三是加快助推天目湖健康研究院实体化运行,4月28日已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达成合成生物学战略合作签约。四是8月29日协助高新区与江南大学合作共建合成生物产业转化中心。五是10月24日,溧阳市低空经济产业推介会在深圳市举行,积极对接深圳这一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全面深化我市与大湾区在低空经济产业的科技、人才、产业和金融方面的合作。
(四)积极开展人才引育
一是协助天目湖先进储能研究院、重庆大学溧阳智慧研究院新增获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二是14家重点科创平台今年新增引进各类人才342人,其中研发人员258人,硕士及以上人员205人。三是入选科技部HJ计划1项、国家外国专家项目1项、省“科技副总”6项、常州市领军型创新人才8项,省“双创计划”创新人才4项,创历史最好成绩。
(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一是助力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创建江苏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为溧阳首家,常州第二家,并获2000万资金支持。二是助力中科固能获评省级科技重大专项,为常州年度唯一、溧阳首次立项,并获1000万资金支持。三是助力上上电缆入选“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参与单位,即将签订项目合同,项目经费533万元。全年累计获批省级以上资金超3500万元,同比增长288%。
(六)积极营造创新氛围
一是联合人才办,创新举办“新溧量”科创沙龙活动,已分别于6月、8月、11月举办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活动。二是组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2024年共组织40余个项目参赛,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秀企业和优秀团队奖10个,其中柳晶环保已通过省赛决赛进入全国决赛。三是积极拓宽创新资源对接渠道。参照常州“1028”创新资源索引,制定我市“2+2+X”产业高校院所创新资源索引。同时,依托上汽时代资源,积极对接天津大学储能、合成生物领域合作平台。
二、2025年工作思路
溧阳市科技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5个100”行动方案(2024-2026)年》,重点围绕《常州市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主动融入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持续壮大创新主体,培育新质生产主力军。一是实行梯次培育。深入实施梯队建设,增添高企后备潜力,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步伐,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高企—高企上市培育库入库企业—上市高企”梯次培育机制,聚焦“一案一策,一企一策”,为企业“量体裁衣”。二是坚持政策引领。通过政策整合推动高企发展,新出台了《市科技局关于成立科技创新考核指标工作专班的通知》《市科技局关于建立挂钩联系镇区(街道)服务企业工作制度的通知》,涵盖科技型企业培育、人才、平台、科技金融、项目申报等各项政策,基本实现了对各类科技型企业的政策匹配。
2.加快建设重大平台,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一是构建更自由的开放合作生态。积极与研究机构、高校、行业龙头等外部多元化创新资源沟通交流,通过协作研发、技术联盟、创新孵化等方式,形成内外部创新资源价值共创的利益共同体,增强产业链整体创新竞争力。二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体质机制重大创新和新型研发机构运营管理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分工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加强科技成果与产业升级的供需对接,加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三是强化资金链和创新链链式对接。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充分撬动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全面支持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投资体系。
3.积极开展人才引育,焕发创新生态“新溧量”。充分发挥“天目湖英才榜”政策引才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多维度引育院士专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多梯度培育产业工匠、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一是强化平台聚才功能。全力打造高能级平台载体,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以创新平台为载体,以“校地、院府”合作为依托,吸引国家级顶尖人才,加快形成以“院士工作站+产业创新中心+投资基金”为核心的创新共同体。同时不断增强主动对上争取力度,争取在登峰计划、省双创计划等项目上取得新突破,持续筑牢平台高层次人才支撑。二是打造科创品牌活动。定期举办科创沙龙活动,邀请企业、平台、专家等多方主体参与,着力搭建起科技人才交流互动的平台,让人才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共同演绎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