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部门动态 >>内容
一、工作背景
溧阳市地处苏、皖交界,素有“三山两湖抱田园”的生态休闲区之称。由南山、曹山、瓦屋山、天目湖、长荡湖环绕,“溧阳琴廊”“十二望楼景观廊”镶嵌其中,220多个乡村旅游点、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星罗棋布,365公里的“溧阳1号公路”“串珠成线构面”,勾勒出溧阳全域的精致山水。林地面积50.79万亩,林草湿生态资源在江苏省排名前列。近年来,溧阳市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立足资源禀赋,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固碳增汇生态价值转化”路径,着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二、主要做法
创新流转机制,盘活资源存量
1.南山竹海“反承包再租赁”模式。南山竹海建立“反承包—再租赁”的流转模式,实现林地集中运营。村委会与村民签订《反承包协议》取得林地使用权,再租赁给开发公司,最终由竹海公司统一开发。通过点状征用开发,对需建设设施的林地(如步道、游客中心),办理农转用审批并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80%以上林地保持自然状态,经确认作为“配套景观”无需转用,维持生态功能的同时支撑旅游收益。
2.天目湖“景观嵌入型长期承包”模式。天目湖地区与沙新村签订集体林地50年承包合同(2002-2052年),严格限定“不改变土地用途”,将林地有机融入景区。通过门票、游船等收益间接实现生态价值。
构建碳汇体系,打通转化通道
1.科技赋能精准核算。基于国土“三调”数据,在全省率先完成县域湿地资源全域厘定,通过2000余件各类样品分析,构建了图斑尺度的碳储量分布模型。通过创新建立了陆域湿地碳储调查评价方法体系,融合遥感与气象数据,实现碳汇量动态核算与监管,为碳汇交易提供科学计量依据。这种“地质调查+生态监测”的技术融合模式,解决了湿地碳汇“难计量”的关键问题,为林权价值评估提供了量化支撑。
2.跨域协同整体保护。借鉴流域湿地修复经验,与周边地区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通过统筹生态补偿与联合管护,推动湿地碳汇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这一跨行政边界的合作机制,为流动性强的生态系统治理探索了可复制路径,增强了林权改革的区域联动性与生态连通性。
3.政策保障强化激励。将湿地碳汇纳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推动“生态保护与开发权益挂钩”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湿地固碳项目,适度获得生态经营权。同时,通过构建纵横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将碳汇成效纳入区域考核等措施,形成“保护激励+责任追究”的制度导向,为集体林权改革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
三、工作成效
生态资产显化,产业融合发展
1.生态旅游提质增效。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开发森林徒步、森林康养、自然研学等多元化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供专业的导游讲解、生态教育、旅游咨询等服务,有效提升游客生态文化知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天目湖镇自然教育成果显著,2024年接待自然教育及研学团队90余批次,约7000人;自然教育近年成果亮相2024年全国自然教育大会,天目湖自然教育项目受邀参与第八届IUCN亚洲保护大会展示,天目湖自然学校获评生态环境部“自然学校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单位”、“爱丁堡公爵国际奖活动基地”。
2.经济带动效益显著。强劲的森林生态旅游拉动本地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产业,创造大量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天目湖国家森林公园2024年接待游客1213.82万人次(同比增长12.42%),实现旅游营业收入29.75亿元(增长8.41%),直接从业人员7000余人。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碳汇价值转化,多维效益显现
1.生态固碳能力提升。完成了湿地资源更新调查与碳库综合评价,明确全市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约545万吨(其中底泥碳储量约540万吨),探明碳储潜力约1890万吨的。同时,开展典型湿地生态改良试验示范工作,监测数据显示,系统改良修复可明显增加湿地表层土壤碳含量,固碳效果显著,有效巩固和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2.经济价值有效变现。以明晰的湿地林权权属为基础,联合研发了湿地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绿色金融产品,成功支撑地方绿色碳汇增值投资7000余万元项目落地,将湿地生态产品的碳汇价值转化为实际经济价值,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联动。
3.社会共治格局形成。以改革推动构建“政府引导+专业机构+村集体”协同机制。将湿地管护责任与碳汇收益挂钩,引导周边农户参与生态监测、植被维护,拓宽农户增收渠道。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的建成,实现了碳汇指标、生态容量等权益的有偿使用,“碳普惠积分”制度激发公众参与热情,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生态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