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繁体版 无障碍浏览
  • 移动端应用

  • 政务微信

  • 政务微博

  • 智能问答

  • 登录个人中心

  • 网站首页
  • 要闻动态
  • 魅力溧阳
  • 政民互动
  • 政府信息公开
  • 办事服务
  • 数据开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镇区动态 >>内容

陆笪村的古井古桥
发布日期: 2018-08-02 浏览次数:    来源:竹箦镇  字号:〖超大 大 默认〗
 
 
     

     

撤乡并镇后,余桥与陆笪同属竹箦镇。我是从余桥出来的,去陆笪探访人文景点,到底也是故乡之行,再忙也得去。

陆笪距城有点远,需一小时的车程。总以为相对偏远的陆笪属穷乡僻壤,当置身于村中,看到郁郁葱葱的绿化景观,还有一幢幢气派的小洋楼,实在让我们这些住在城里的人汗颜了——陆笪村建设得真是很优美啊!

但真正养眼的还得算陆笪村的古井、古桥等文物古迹。

古井位于东上村,属唐代古井。文物专家的考证依据是井沿上方的一孔小洞,历经经年,依然保存完好。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多年前村里通了自来水,这口井亦已闲置多年,井中居然还是清水盈盈。村里的老人介绍说,无论天干,还是地旱,水总是保持在固定水位。即使前天晚上将井水汲干,第二天一大早,水位又回到原来的位置,着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原本这井上并无井栏圈。村里有一名唤李大海的壮小伙,力大无穷,其母是个瞎子,平常用水就持瓢去井里舀。因担心母亲会跌入井中,他一心想要在井上安个井栏圈,可平常连肚子都填不饱,哪还有钱购置井栏圈呢?有一次,李大海看到隔壁后庄村的井上有井栏圈,便将之拆下,挎在手臂上准备带回去安装在自家村的井沿上。后庄村的几个小伙闻讯后,便追赶来了。无奈,李大海随手将井栏圈扔在了路边的田地里。井栏圈陷在烂泥地里,后庄的几个小伙子怎么也弄不出来,只好作罢。李大海见状,复又返回,伸手将井栏圈提起来。回村后,立即安装在自家村的井上了。井栏高了,母亲就无法用瓢去舀井水了,也就不用担心会掉到井里了。

既然这唐井的考证依据是井栏上的一方小孔,那么后庄村的井至少是唐代,或更久挖掘的。

位于东上村的内河上有一座石板小桥,桥不长,其中一块长方形的石板棱角分明,特别厚,应该是整块的石头凿刻而成。其余的石板多数淹没在泥土中,只露出斑斑点点的白色了。这是一条古官道,不是猜测,石板上深深的独轮车痕在述说着小桥的悠久历史和陈年往事,只是,我们是不得而知这小桥的详细过往了。如今,这座小桥还在为村民们的出行提供便捷,可谓劳苦功高。

我们在看古桥时,村里的一只小狗也不怕生,一直跟着我们跑前跑后,很讨人喜欢。陪同我们的李主任说,这只小狗长得不错,方头大面的。我们哈哈大笑,敢情这村狗也热情啊。

村里另一座古桥叫婆和桥。从桥表面看,这是一座现代桥,桥面平整,但桥面下的拱形架构告诉我们,这桥是改建的。我不知道桥改建时的工程概况,我的理解是对原来的拱桥面进行了改建。婆和桥是有历史渊源的:原先这儿没有桥,人们过河只能赤脚下河趟水过去。村里的一小脚婆婆要经常过河去对面的地里弄菜,可小脚过河极其不便,更不安全。其儿媳妇心疼婆婆,便拿出娘家的陪嫁钱欲请人修建一座桥,一来方便婆婆过河,二来也方便村民们过河。婆婆在得知儿媳的想法后很是感动,也主动拿出自己的绢头细银,和儿媳共同筹资请人建造了这座桥。村民们感谢这对婆媳的义举,遂将该桥取名为“婆和桥”。

我不知道婆和桥最早建于何时,当初是什么样,然而毋庸置疑,这是座古桥。我这般肯定,完全因为桥名,还有一直流传于陆笪村的动人故事。多少年来,婆和桥虽几经改建,但是它的故事,它的名字,一直在昭示后人,婆媳和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古流传,亘古贯今。

常州市人民政府 溧阳人大网 溧阳政协网 溧阳市人民法院网
溧阳市人民政府  苏ICP备1700361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48102000256号  网站标识码:3204810031
网站主办单位:溧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地址:中国江苏省溧阳市南环路18号网站地图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