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应用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智能问答
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镇区动态 >>竹箦镇 >>内容
瓦屋山下、神女湖畔,这座位于溧阳北部的乡镇何以“风光无限”?从传统工业重镇到“网红”打卡地,无论是面对转型“关口”还是流量“风口”,在每一次关键选择中,竹箦镇与时代共振,把“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精神化为遍地实践。当前,溧阳正全力打造苏南绿色崛起品质城市,竹箦镇挥动“北山之翼”,乘势而上,擘画“品质竹箦”新图景。
一、赛道升级,“三个百亿”引领示范
全国唯一!近日,竹箦镇荣获“中国绿色铸造示范小镇”称号。继2017年摘下全国首个“中国绿色铸造小镇”称号、2020年获评“国家火炬常州溧阳绿色铸造特色产业基地”后,深耕赛道的竹箦镇再次刷新“自己的纪录”。
铸造业是保障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支撑,也是竹箦镇的传统支柱产业。在绿色铸造科技产业园内,集聚全镇铸造企业12家,年铸件产量30余万吨,占当地铸件总产量的60%以上。从“高产”到“高质”,12家企业中有“中国绿色铸造示范企业”1家、“中国绿色铸造企业”6家,国家及省级“绿色工厂”2家,“智能化工厂(车间)”2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
何以高新。拥有发明专利10余项、申请专利40余项的新力机械铸造有限公司长期为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强企业提供配套。该公司董事长陈信华介绍,经过三年科研技术攻关,新能源专用传动箱体成为公司“新晋”畅销产品,箱体采取轻量化设计和制造,在“减重”同时提高产品使用生命周期。
何以绿色。作为国内目前唯一的铸造固废循环利用示范企业,柳晶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载园区铸造企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其中70%经再生处理后可返回铸造企业循环使用。剩下30%废渣、废灰等可用于生产富氧保水微珠、陶粒、保温发泡陶瓷等产品;新力机械利用建筑物屋顶进行光伏发电和智能控制余热回收,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88吨;园区内2家企业正在分阶段实施ERP+MES集成系统建设工作,以“智改数转”助力绿色铸造。
产业布局见“大局”。园区企业主动规避同质化“内卷”,扎根不同细分领域,甚至带动形成园区“内循环经济”。自动化、差异化、园区化、绿色化发展的经验做法被中国铸造协会总结为“竹箦模式”并写入《铸造行业“十四五”规划》,在全国推广。
在2023年新春第一会上,竹箦镇提出:锚定“三个百亿”,铸强“品质竹箦”。“三个百亿”即打造百亿园区、百亿产业、百亿企业。竹箦镇党委书记赵波表示,“示范”二字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三个百亿”不是口号,而是经过测算后规划设定的目标。通过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加速“铸造大镇”向“智造强镇”转变,持续释放示范效应。
从绿色铸造到“适配”新能源,竹箦镇懂布局更懂服务。江苏普正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丽丽说:“选择竹箦是因为政府部门沟通坦诚、对接高效。”当前,常州聚力打造“新能源之都”,普正精密是竹箦镇2021年招引落户的10亿元项目之一,公司总部位于深圳,专注于新能源电池结构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11个月,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7亿元。
从0到1的破冰,从1到100的增长,越来越多重大项目、行业龙头选择“箦”里。总投资30.8亿元的中国一重长三角基地项目达产后,将形成年产锻件24万吨、铸件6万吨的生产能力,年销售达32.8亿元。数据显示,2022年,竹箦镇招引30亿元以上项目3个、亿元以上项目3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
二、乡村“造梦”,共富路上携手打拼
2018年,“溧阳1号公路”火遍全网。其中最早“出圈”的公路段“天路”“神女之心”“爱情的套路”位于竹箦镇境内。流量时代,竹箦镇踏上“风口”。节假日期间,“网红”路段边“车无虚席”。置身青山绿水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开启“拍照晒圈”模式。尝到巨大“流量红利”的竹箦并没有醉心于“一时红”,它把目光投向了乡村。
开村即走红,竹箦镇姜下村选对了“流量密码”。鹅农场乐园、鹅餐厅、鹅湖……随处可见的“萌鹅”造型一下子把游客“拉进”了这座鹅主题特色田园乡村综合体。开村一年来,“鹅村”依然是全市美丽乡村“顶流”,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文旅热”带动人气变财气。村民吕建卫开起了“鹅餐厅”,凭借招牌菜铁锅炖大鹅“圈粉”无数:“餐厅一年营业额可达210余万元。”“98后”姜下村文旅负责人葛晨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投身“文旅潮”:“我们积极鼓励村民开店增收,目前村里饭店承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客流需求。”
时隔20年,“大鹅密码”迎来“二次焕新”。溧阳养鹅历史悠久,以传统工艺腌制的咸鹅闻名远近。2001年,竹箦牌风鹅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被业界称为“中华第一鹅”。但因落后于消费市场,渐渐地,这只鹅“飞不远”了。
2020年,在“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中,竹箦镇人民政府牵头收购了原风鹅厂,姜下村参股成立了江苏竹箦姜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投入1500余万元对产品进行创新升级,生产更符合现代人健康饮食习惯的低盐低脂鹅肉制品,开发风鹅肫、鹅掌、鹅头、鹅翅等一系列小包装美食及卤香鸡等新品。公司总经理吕震说:“去年公司销售额超1600万元,带动3个村收入实现大增长。”
“带飞”姜下村的不止风鹅产业,它与农副产品一站式配送、蝴蝶兰种植、田园乡村文旅形成了村里四大支柱产业,累计带动560名村民就业。“最吸金”农副产品一站式配送产业从2019年起销售额连年翻番,2022年销售额超3600万元。返乡创业青年吕政洋成立溧阳市西汤花房园艺科技有限公司,蝴蝶兰种植年产值达1200万元。
共富路上,靠的是共同打拼。2022年,全镇15个行政村中有8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其中姜下村集体收入达到1075万元,经营性收入41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万元。如今,姜下村心怀更大的梦想:不仅要打造竹箦的“姜下”,更要打造全国的“姜下”。姜下村党委书记吕岗华说,姜下村制定了“百千亿”愿景计划,即预计到2025年实现全年游客总数超百万、村全年经营性收入超千万、全年产业总产值达1.5亿元。
竹箦镇则以“强村带弱村”的思路盘活全域。全市1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中,竹箦占3席:姜下村、陆笪村、水西村。通过“产业+项目”“创业+增收”“党建+文化”,竹箦镇因村制宜,分别设定了经济增幅村、翻番村、百万村等梯队目标,真正实现“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三、后浪奔涌, “红色精神”凝成干劲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竹箦镇姜下村党委副书记管梦倩深有感触。这名“97后”基层干部毕业于南开大学,去年作为优秀毕业生和选调生来到了姜下村。扎根“鹅村”以来,管梦倩做好本职工作外,还会和其他年轻村干部一起琢磨:如何丰富村里文旅业态,优化游客体验?“这里有只鹅·咖啡吧”又“红”了,从饮品开发到菜单设计再到内饰布置,这群年轻干部敢想敢干,“店里客流量上来了,马上还会推出气泡水等‘夏日限定’款。”
更让管梦倩引以为豪的是:现在村民办事非常方便,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只要来党群服务中心一定能找到我们。证明打印、政策咨询、社保办理……“全科社工”的入驻实现了“简单业务随时办,复杂业务尽快办,跑腿业务代为办”。
“后浪”奔涌,这股干劲,是薪火相传,是追梦不止。沿着“溧阳1号公路”行驶,便可来到水西村溯源“红色精神”。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水西村成立,开辟了以水西村为指挥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近年来,竹箦镇以水西村入选中共中央组织部“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为契机,用全域视角探索基层党建体系,推动理念统筹起来、风景串联起来、资源整合起来,推进村村抱团联合发展。水西村党委书记莫茗茗介绍,围绕打造“长三角红色研学第一村”这一目标,水西村以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向溧阳、金坛、武进等周边红色文化村庄辐射延伸,牵头共建“红色研学之路”党建项目。
从一村目标到一镇目标,当前,竹箦镇把目标锁定为:建设“江苏省最美特色小镇”。2022年,竹箦镇在常州市、溧阳市两级长效综合管理考核中,连续两个季度位列常州市25个二类乡镇(街道)第一,在两级年度考核中均排名第一。
精品街道提升改造,形成了山韵生态街、水韵风情街、竹韵活力街、城韵人文街,在竹箦“压马路”好不惬意。配套产业园区,升级打造的“印象竹箦桥”深夜大排档人气火爆,停车不收费。除此之外,网红美食、网红夜市、网红菜场一“网”打尽。溧阳首家综合性便民服务点“竹节生生”为民服务中心提供老年助餐、残疾人康复、健康管理、精神关爱、老年课堂、青少年关爱等服务,每年受益群体超两万余人。